文/林少雯
這則故事是明代詩人、書畫家宋玨所作。
黑兒,是崔子鎮先生養的貓。先生疼愛牠,平日都與主人同起同睡。主人叫牠黑兒,牠就會「喵」一聲回應。先生每次出門,黑兒都會送牠到門外。先生回家時黑兒聽見腳步聲,也會跳躍著迎接,表現出很歡喜的樣子。先生看到黑兒也很高興,主人和黑兒就這樣幸福快樂的過了十幾年。
有一天,先生病了,黑兒趴在床邊陪伴不肯離開,牠觀察主人病中的生活起居,面露憂愁。果然沒多久,主人去世了。黑兒圍繞著主人的棺柩哀傷嚎叫,幾天幾夜都不肯進食,最後虛弱的死於主人棺木下。先生的兒子崔公超被黑兒殉主的情義所感動,疼惜的將貓安葬,貓墳取名「黑兒塚」。
宋玨為此貓的義行驚嘆萬分,為牠畫了一幅像,並寫詩讚曰:「相彼狸狌,性則執鼠,馴性者良,貪饕者鄙。亦有名種,深毛修尾,溫柔善媚,依人而已。唯茲黑兒,人且難比,識主性情,解主言語。主出主歸,徘徊延佇,徘徊若悲,延佇乃喜。寢則侍衾,興則候履,歷十餘年,如僕如子。主疾知憂,沒則號毀,無以酬恩,不食而死……」
意思是說貓是捕鼠的,若馴養則不凶悍。名種貓對主人溫柔且善於撒嬌,唯獨這黑兒與一般貓不同,牠了解主人的性情也能解語,主人出門牠感到惆悵,回家則歡喜異常。主人睡覺牠會準備好被子,下床會準備好鞋子,十幾年如僕如子的陪伴照顧主人,主人病了牠愁眉不展,主人病歿牠嚎啕大哭,深感無以報答主人的深恩,絕食而亡。有詩曰:
吁嗟古道棄如塵,生死相依幸託身。
貌得狸奴毛髮動,瓣香未許負心人。
唉!古時淳厚的道德風尚現在都不在了,竟在崔先生和黑兒生死相依中找回來。黑兒生而為貓,但牠身上每根毛髮均散發忠義道德之香,這種馨香在負心人身上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