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綜合報導
在現代社會,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早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滑手機、看短影片,大多只能接收到零碎、表面的資訊,且缺乏深度與系統性,不一定能讓生活變得更充實、有意義。相反地,閱讀一本書,無論是小說、傳記還是專業書籍,都能讓人深入一個主題世界,開拓不同視野與思惟方式。因此,培養閱讀習慣帶來的無形財富,非短暫的網路資訊可比擬。
閱讀勝過不閱讀
現代人常因手機分心而難以專注,閱讀能訓練大腦持續關注單一內容,進一步培養批判性思惟與邏輯推理能力。閱讀不僅能學習新知,也是一種精神的放鬆。研究顯示,每天閱讀6分鐘以上,就能顯著降低壓力與焦慮感,甚至改善睡眠品質。小說與人物故事能讓人們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培養情緒智商與同理心,在社交與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具有極大幫助。
不閱讀的代價是知識老化與落伍風險,這意味著可能無法跟上新知與趨勢。不閱讀會導致詞彙量減少、語言邏輯不清,進而影響溝通能力與人際互動。長期缺乏閱讀容易讓人陷入固定思惟模式,難以提出創新想法,創造力與批判思惟能力都可能逐漸下降。不閱讀,尤其是不閱讀有深度的文本,會讓人缺乏心靈沉澱的機會,容易感到焦躁、疲憊與空虛。
終身學習更健康
根據心理研究指出,當人們長時間接觸網路畫面,大腦內處理與統整訊息的能力會降低,導致思考變得浮躁,難以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地表達自己。這不僅影響學習與工作效率,還可能對人際溝通與表達能力造成負面影響。相反地,專心閱讀一本書時,思緒會變得集中,理解與邏輯能力也會隨之提升,這對工作、學習甚至人際關係都有莫大幫助。
閱讀可作為一種情緒調節的方式。書籍中的情境能讓讀者鬆弛情緒,減輕壓力,並延緩焦慮與抑鬱症狀。此外,透過閱讀治療(bibliotherapy),結合心理諮商,可有效幫助面對憂慮、哀傷、焦慮等問題,並提升自我洞察與情緒韌性。研究指出,長篇閱讀的認知沉浸有助於腦部健康與壽命提升。
將閱讀融入日常,是建立自律與終身學習的重要方式。每日投入25分鐘閱讀,即能持續獲得心智、語言、情緒與專業能力的成長。這種穩定養成的習慣,能激發持續學習與自我迭代的動力。從心智到情感,從專注到創意,從共情到健康,閱讀影響深遠且多面,更是構築人格素養、自我探索與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