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在《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中,見多識廣的才女薛寶琴,曾以自身遊歷為題,作了十首懷古詩。其一寫道:「衰草閒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這首懷古詩對應的遺蹟,在現今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合流處,即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桃渡臨流」。相傳東晉王獻之曾於此迎送愛妾桃葉,並作歌送她:「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後人便將這個渡口稱作桃葉渡。
作為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集書法家、詩人、畫家、官員於一身,也是東晉時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其書法造詣不亞於老爸,以行書和草書聞名於世,楷書和隸書功底也頗為深厚,父子合稱「二王」,同草書之祖張芝和鍾繇並稱「書中四賢」。
據說,王獻之詠唱的這位叫桃葉的姑娘,曾以賣扇子為生,同妹妹桃根住在河對岸。自從與王獻之結識之後,就經常乘船往來於秦淮河兩岸。王獻之放心不下,總是親自迎送,並不以此為苦,可見他對桃葉用情之深。到了後世,桃葉渡河舫競立,燈船往來,蕭鼓相隨,文人雅士每多詠之,使這裡成了守望愛情的憑弔勝地,透逸出風流蘊藉的千古神韻。
「桃葉渡」這個地名,聽起來儒雅、閒適,很有些羅曼蒂克的味道。儘管筆者在初讀《紅樓夢》時就熟悉這個典故,但在南京多年卻一直未能親臨踏勘。朋友從北地來,提出要見識一下這處古蹟,正好借機還願。這天下午,我們遊覽過中華門城堡後,便在就近一處渡口登上畫舫向東駛去。
這條河道是近些年來疏浚過的,兩岸的景致還留有明顯的加工痕跡。順水遊來,雖不能還原昔日的槳聲燈影、鼓樂弦歌,仍可以感受到有些許的秦淮遺韻。在柳條青藤的掩映中,左看是黛瓦粉牆,右看是回廊花窗。坡壁和石階上,不時有六朝勝蹟的銘文和雕塑徐徐晃過。
臨近桃葉渡時,天色漸近灰暗。登岸後,只見臨河有一石牌坊,橫批上書「古桃葉渡」四字,正反兩面各有一副楹聯,分別是「細柳夾岸生,桃花渡口紅」、「楫搖秦代水,枝帶晉時風」。桃葉渡遺址毗鄰吳敬梓故居,座落在一個小小的庭院裡。
在黃昏夜色下,遠處燈火闌珊,近處碑亭簡陋,與那些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相比,桃葉渡顯得孤單而又靜寂。由此體悟到,作為歷史遺存,古蹟和廢墟一樣,是不能眼見為實的,只能通過掌故並借助遐想,模糊地還原當年的畫面。往事跨越千年,要想在今日的市井巷陌中重溫昔日舊夢,那就近乎苛求了。也許,只有流淌不息的秦淮河水,還能回憶起當年那段風流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