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深刻情感的台灣糖果 (上)

文/林嘉澍 |2022.06.14
2158觀看次
字級
傳統的禮盒包裝及熱銷產品。 嘉義縣名產極多,其中以新港飴、芭蕉飴,尤為逸品。圖/林嘉澍
傳統的禮盒包裝及熱銷產品。 嘉義縣名產極多,其中以新港飴、芭蕉飴,尤為逸品。為香蕉油飴。圖/林嘉澍
至今氛圍未曾改變的百年老鋪。圖/林嘉澍
至今氛圍未曾改變的百年老鋪。圖/林嘉澍

文/林嘉澍

筆者在任教的大學開了門課「巴黎台北雙城記」,比較兩地的古蹟保護政策、博物館、城市創生,講題的重頭戲當然少不了共談巴黎的咖啡甜點與台北的茶點文化。

巴黎貴為法國第一大城,全歐洲的美食應有盡有,台北為亞洲飲食重鎮,新穎價昂、訂都訂不到,要靠熟客帶路的食肆餐館更是不遑多讓。

有趣的是,講到法國的甜點,即使是最普通的馬卡龍(macaron)、可麗露(Canelé)、閃電泡芙(Éclair),學生們總是目射精光,點頭如搗蒜,戰鬥力瞬間提升,紛紛舉手分享旅法心得;講到漢點糕餅,個個哈欠連連眼神呆滯,問吃過的種類與感想,還有人回我從沒聽過,因為家裡只吃進口冰淇淋及名店蛋糕。原來我教的是皇族養成班,真是祖上有德。

昔時親戚多在國外生活,回國時饋贈的伴手精采多元,印象中家裡永遠有吃不完的瑞士巧克力、蘇格蘭奶油餅,再加上常收到外縣市親友送來的四秀仔(即零食、零嘴),麻粩、花生酥、麻糬、紅龜、糕仔、酥點,甜食從來不缺,待客自用隨便擺盤就是一茶六點,好看又有面子。好處是嘗遍台灣老字號高級甜食真的大享受,壞處就是吃過頭,如今要很忌口。

台灣糕點百百種,大多很常見,如鳳梨酥、椪餅、漢餅。義美、郭元益這類大型餅鋪以先進科技大量生產,提供便利購買的管道,讓人們更方便直接認識漢餅囍餅,了解糕餅禮俗,功不可沒。但台灣各地仍有許多百年老鋪遵循古法,讓最初的美味穿越時空,幾代不變,這分由各地職人維護的強大精神,更是值得探尋的「老派美食」。

這兩年和走讀同好們各地吃吃喝喝,同好們總會問我哪裡有「好」伴手,「好」的意思就是香濃順口,口味不能太甜死鹹,闔家皆宜,價格無所謂。雲嘉南物產豐饒,實在的老店最多,醬油、花生糖、黑芝麻粉、白芝麻醬、大餅、布丁等,每次都買到後車廂大爆炸,其實再怎麼會買,花費之低,在法國只是吃頓普通的飯而已。

嘗過的漢點很多,最喜歡的就是「新港飴」,尤其是「香蕉油飴」、「桂圓飴」。吃了半世紀,常常念想,一點都不膩。

已經忘記是何時開始喜歡,只記得入口冰涼柔軟,如雪的糖粉和著香蕉油的清香,整個人精神都活絡了。每次家裡有,我都不分別人吃,還被扁了幾次,是用生命守護的甜點。外公總是說:「虎姑婆最愛吃老鼠糖」(我小時候頭髮紅紅,小名是虎姑婆)。

新港飴跟新港奉天宮一樣馳名,有過「進香」經驗的人都知道,拜拜之後,總要拎個新港飴回家,這趟旅程才算完整。算算「新港飴」的歷史也已超過百年了。

嘉義縣新港鄉之鄉治,原名麻園,日據時期稱為新巷,光復以後方改稱新港,最初住民以客家移民為主,清嘉慶間客家移民遷出,漳州移民進居於此。新港奉天宮俗稱新港媽祖廟,清嘉慶年間創立。在全台媽祖中,其香火之盛,信徒之多,僅次於雲林縣北港鎮的朝天宮。嘉義縣名產極多,其中以新港飴、芭蕉飴,尤為逸品,歷經清領日治至今,仍為台灣傳統糖果中之佼佼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