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老師說這次段考,你的數學有進步耶!」,晴美媽媽開心地鼓勵小學五年級兒子,不料,得到的回應是:「老師亂講的啦!」
「咦?我看你最近有認真念書啊!」晴美不放棄地再補一句,兒子又沒好氣地回答:「我隨便念的啦!」
晴美注意到兒子用詞常有自貶習性,她不明白這是從何而來?
自貶的源頭
從小聰明伶俐的兒子被公婆疼愛,身為媽媽的她注重親子關係,也是經常鼓勵;老公雖然忙碌,但不至於大聲呵責、嚴厲管教。
一路追索,晴美注意到兒子只要跟姐姐對話,更明顯地自貶。例如:有一回大兩歲的姐姐從書包拿出一張畫作,她說:「媽,妳看,我這張畫怎麼樣?老師要我代表參加美術比賽……」
晴美正在廚房忙碌,頭還沒回,就聽到一旁的兒子說:「嗯!我就畫不出來。」
晴美心想:「兒子又來了。」,但她不作聲,直接回答姐姐:「哈哈!給妳按個讚哦!」晴美來請教時,她疑惑是否做錯了什麼?為何兒子喜歡貶損自己?
我和晴美分享,孩子說自貶的話,對他而言是不自覺,但是身旁大人可以從三個角度觀察:
第一,缺乏自信時
手足中有表現優異、常得讚賞者,自認不如的就會感到自卑,於是以自貶的話給自己下台階。
第二,渴望贏得關注時
孩子偶爾說了自貶的話,發現居然引起大人注意,還聽到許多鼓勵,食髓知味之餘,於是養成習慣,愈說愈多。
第三,孩子用錯方式求助
不少孩子受困於情緒障礙或家庭矛盾,總覺得老天爺不公平,或是誤以為終身脫離不了困境,以至於洩氣地自貶,如果爸媽明白他的無助,就不會不理不睬或加以責備。
來得及改正
晴美從回憶和觀察中找到兒子說自貶話語的源頭︱︱從小因為活潑可愛常得公婆誇讚,自從念小學後,優秀的姐姐不論課業、才藝都比他贏得更多掌聲。相較之下,他自覺光芒不足、自信缺缺,於是自我調侃、自我貶損。
「吳老師,我覺得兒子有第一種和第二種情形,值得我和老公重新調整親子關係。」晴美下定了決心。
孩子的大腦仍在發育中,如果受到大人言語暴力攻擊,有些情緒疼痛會留在大腦區域反應,這和身體疼痛相似。而一個孩子對自己說出自貶的話語,等於不停地打擊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身心必然接收到「錯誤暗示」。
幸好晴美細心觀察,她注意到兒子言語舉止的不尋常。我提議他們夫妻可加強如下三件事:
第一:避開「一面倒」的讚美
家族聚會中,提醒大人切勿一面倒地誇獎姐姐,需要讓兒子也有被公平關注、對待的機會。
第二:陪伴他找到自己的實力
晴美的兒子最近正在進行一份自然科報告,當兒子說:「我就是笨,我不會呀!還要上台報告,我不要……」
晴美不動聲色地邀兒子上網查資料,又一起到公園找花草樣本,還去請教養花蒔草的阿公,漸漸地,兒子發現自己做得到,抱怨之聲減少了。
第三:和爸爸多互動
請老公注意兒子即將進入青春期,需要「自我認同」的帶領,在Men's talk的機會中,兒子將發現自己有一條成長路可追尋,就不會在無所適從下講出自貶的話。
晴美聽到以上建議,開心地說:「懂了,有路可循!」
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特色,互動時注重平等平衡的相處,讓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好」和需要改進的空間,就不至於慌了手腳而亂「貶」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