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部落婦女製作精美的傳統服飾和頭飾。編圖/法新社
譯/潘楠慕
義大利一家時裝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棉質長裙和半身裙,飾有獨特的漩渦和星形圖案民族風印花。然而,寮國傳統藝術和民族學中心(TAEC)的員工表示,這些圖案來自寮國部落的傳統服裝,但這家義大利公司完全複製這些圖案的樣式,明目張膽地盜用。
TAEC與寮國的部落合作,發起一場示威運動,抗議盜用行為。TAEC負責人古賈多爾(Tara Gujadhur)說:「這個部落的手工紡織品非常精細,需耗費大量時間、技巧和耐心才能製成,看到它們變成量產服裝上的印花圖案,令人心碎。盜用者甚至不曾提及這個部落,這絕對不是受到啟發並重新詮釋的例子。」
文化界人士指出,時尚產業已多次傳出此類爭議;數千年來,設計師和藝術家一直在相互汲取靈感;然而,盜用和欣賞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
時尚開放工作室(Fashion Open Studio)的策展人布蘭察德(Tamsin Blanchard)表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都喜歡精美的刺繡、色彩繽紛的紡織品,即使這些物品源自另一種傳統文化。」
布蘭察德說:「設計師在時裝學校被教導要從周圍的世界中獲取靈感,無論是藝術展覽、電影、自然世界,或者全球社區的文化和遺產。以前我們可能會小心翼翼地研究特定服裝的歷史和傳統,但現在的做法往往是從資料庫中挑選圖像,卻不關心其文化意義。許多人盜用屬於特定部落的主題或工藝技術,卻不曾說明來源或提供補償。」
文化人類學家妮森(Sandra Niessen)投入印尼巴塔克族(Batak)編織的研究已逾四十年。她深入探索時尚產業的殖民基礎,發現傳統部落的文化至今仍遭掠奪。她說:「這些少數族裔社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遭到剝削,無法獲得相符的經濟利益。」
妮森指出,世界各地所有人都會從別處獲得靈感,問題在於不公平的等級制度;設計師位於上層階級,傳統部落卻在底層,他們的文化資產被掠奪,且不被承認。這種扭曲的制度,導致傳統部落的創意和技巧被濫用,甚至被抹除。
妮森強調,時尚業產業應全力消除這種制度,解決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狀況。她說:「現在,是時候問問時尚能為傳統文化做什麼,而不是他們能為時尚做什麼。」
布蘭察德並表示,許多文化團體已開始推動對其他文化的尊重和關注,人們對時尚產業中的文化失衡和不平等有了新的認知,例如,一件高價服裝是由低薪勞工製作,或者設計構思在取材其他文化紡織品遺產時,並未獲得授權。
時尚影響基金(Fashion Impact Fund)執行董事班妮根(Kerry Bannigan)指出,時尚業應該反思,哪些新的制度可以引領未來,哪些跨文化的工作方式能確保各方獲得充分的尊重和認可;她說,設計師和各品牌有責任支持那些居於弱勢的傳統族群,透過尊重與包容進行文化合作,建立共同的願景。
蕉麻、橘子皮 助紡織品擺脫皮草
服裝產業大量使用皮革、羊毛,已加劇森林砍伐、土地濫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遷,從飼養的動物摘取毛皮的毛皮農場 ,也可能衍生人畜共患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危害。
有鑑於此,全球各地的創新人士正設法利用自然資源、傳統知識和先進的生物技術,為時裝業開發永續材料。由植物葉子、水果廢料和實驗室培養的微生物所製作的時尚生物材料,可能會逐步取代動物衍生的紡織品,包括皮革、毛皮、羊毛和絲綢。
致力推廣無動物材料的非營利組織 「材料創新倡議」(MII)報告指出,要推動永續紡織革命,將時裝業從高汙染產業轉變為具有變革性、再生性和更人性化的產業,並在其複雜的供應鏈中關注環境和勞工議題,永續材料將是關鍵。
目前已有數十家新創生物材料公司,他們的核心理念是消除動物產品的使用,並把永續行動納入其生產鏈,希望為時尚業樹立模範。迄今為止,已公布的新材料包括由菌絲體製成的純素生物皮革,使用藻類製作的紡織品,以及由橘子皮製成的純植物絲綢。
瑞士時裝公司QWSTION也積極轉型,該公司持續尋找皮革和織物的植物替代品,包括有機棉、大麻和竹纖維,如今則聚焦蕉麻(abaca);這種芭蕉科植物以永續農業生產,和其他植物物種共同種植,占用較少土地,且能持續生長約四十年。
QWSTION的執行長修奈格(Hannes Schonegger)表示,蕉麻纖維可製造紡織品,很有可能成為戶外服裝和配飾的材料。
再生時尚先鋒 化腐朽為穿戴奇蹟
泰國設計師威蘇拉達(Wishulada Panthanuvong)與一群新興的時尚專家,正利用廢物打造穿戴奇蹟;他們變廢為寶,把回收的概念提升到了時尚的新高度,不僅拓寬了高級時裝的視野,贏得國際讚譽,還協助解決與時尚產業相關的嚴重環境保育問題。
威蘇拉達的父母經營一家垃圾分類公司,這也讓她從小受到啟發,她說:「任何事物都有用處,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將廢物變成新事物的潛力;透過創造力、想像力和行動的結合,我們可以創造更永續的未來。」
威蘇拉達是倡導再生時尚的先鋒,把使用過、被丟棄或重新利用的元素,製成可穿戴的物品或配件,她說:「這是我的使命,我希望讓人們了解循環經濟的好處,並激發他們轉向重複使用、修復和減少消耗的廢棄品管理策略。」
隨著環保意識升高,材料和產品的再利用和升級循環,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生時尚的支持者認為,這個趨勢有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顛覆時裝產業。他們表示,將原本被視為垃圾的材料重新利用,不僅能讓設計師盡情發揮創造力與想像力,還有助減少時尚產業的資源消耗。
在曼谷工作的美國設計師班斯利(Bill Bensley)表示,泰國年輕設計師對廢品的再利用讓他獲得啟發,目前他也開始設計精品,以野生動物盜獵者被查獲的捕獸夾重新製作出手鐲,並把出售這些產品的獲利捐贈給非營利性組織及野生動物保護聯盟。
班斯利表示:「許多小型時裝公司開始使用回收材料生產服裝,這種思惟方式的改變對地球環境至關重要,因為時尚產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汙染源之一;我希望時尚巨頭能意識到快時尚的危害,並轉向使用舊材料的生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