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演員魏葆華 融合芭蕾 站上雜技高峰 文/記者鄧瑞璇 |2022.05.08 語音朗讀 251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雜技劇《化·蝶》劇照。圖/新華社肩上芭蕾。圖/新華社魏葆華(左一)和搭檔吳正丹(右一)獲得「金小丑」獎。圖/新華社 文/記者鄧瑞璇日前魏葆華被授予「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他的搭檔吳正丹,此前也曾獲得這一榮譽。兩人從1992年成為搭檔,已攜手走過30個年頭,不但是事業上互相成就的夥伴,也是生活中相互扶持的伴侶,他們打趣自己的團隊「加起來超過九十歲」,但依然堅守在舞台上,書寫著中國大陸雜技新的故事。「天鵝女」單腳足尖站上男搭檔的肩頭,並做出單腳站頭轉體、單足尖站頭頂踹燕的動作時,現場驚呼聲、口哨聲伴隨著觀眾的起立喝彩,甚至蓋過了伴奏的交響樂……儘管已經過去了二十年,每每想到這一幕,當時激動的情緒還深深感染著魏葆華。二○○二年第二十六屆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他與搭檔吳正丹憑借《東方天鵝︱︱芭蕾對手頂》驚豔全場,捧回了最高獎「金小丑」獎,也以「肩上芭蕾」開創了雜技表演新流派。新的領域新的突破魏葆華十三歲時進入體校,成為一名技巧運動員。相比很多運動員或雜技演員,他的入行顯得有些晚。但得益於科學、刻苦的訓練,他在這條路上迅速成長。一九九二年,二十一歲的魏葆華與吳正丹成為搭檔,開始練習男女混雙技巧,很快就在國內外的大賽中嶄露頭角。四年後,他們從體育轉到文藝,進入原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雜技團,在新的舞台上開始奮鬥。「之前我們也有一定的成績,但是到了優秀的團隊以後,發現自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魏葆華說。他告訴自己,換了一個領域就等於從零開始,一定要在新的領域有新的突破,要站在雜技最高的舞台上爭得榮譽。在戰士雜技團中,魏葆華與搭檔不斷摸索自己的風格。一次在國外的表演中,他們有著芭蕾編排風格的節目受到丹麥同行的稱讚,讓他們深受鼓舞,也給了他們突破的靈感。為什麼不能把在地上跳的芭蕾,跳到身上去呢?他們開始沿著芭蕾與雜技結合的思路,探索新的創作。然而,創新沒有那麼容易。面對一個沒有人嘗試過的領域,魏葆華將身體作為試驗田。腳底、大腿、後背、胸口……他們一寸一寸地尋找身體上最合適的落腳位置,身上被踩得滿是淤青。最終,他們發現頭頂和肩膀的位置是最合適的。位置試出來了,難度與技巧也要不斷提升。從雙腳站立,到單腳站立,再到單腳肩上旋轉……每一個新動作的背後都是成百上千次的練習。肩上旋轉二百七十度是他們當時最難突破的一點。肩膀的面積小又是弧形,肌肉也是軟的,單腳的平衡很難掌控,搭檔一轉就倒。「當時真是到了瓶頸期,有些洩氣。」魏葆華說。此後,六年的時間,每天宿舍、飯堂、排練場三點一線,魏葆華和搭檔不斷地糾正動作、突破技巧難關,終於將肩上芭蕾推向了世界頂尖賽場,將傳統雜技與古典芭蕾融為一體。至今堅守在舞台上到達一座高峰後,魏葆華沒有停止藝術攀登的腳步。此後,他又開始雜技的戲劇化探索,參演的雜技劇《天鵝湖》,在海外演出五百多場,不但讓中國雜技走進世界各地的藝術殿堂,更獲得國內外眾多獎項。去年,他參與創作並主演的雜技劇《化·蝶》在大陸各地巡演,又掀起了觀劇熱潮。「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不是拿到金獎就是藝術家、就功成名就了。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藝術追求是一輩子的,要在藝術修養、藝德上不斷努力。」魏葆華說,這種想法激勵著自己不斷前行。在大雨中慰問戰士、在飄雪的寒冬走進基層、將高雅藝術送進校園……只要時間不衝突,魏葆華就會積極參與慰問演出活動。「不是所有人都能經常進入劇院看劇,我們有責任把藝術送到他們身邊。」他說。如今,作為星海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的魏葆華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培養更多優秀的雜技人才、推進雜技的高等教育建設。日前,魏葆華被授予「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他的搭檔吳正丹,此前也曾獲得這一榮譽。兩人從一九九二年成為搭檔,已攜手走過三十個年頭,不但是事業上互相成就的夥伴,也是生活中相互扶持的伴侶。這對自己打趣「加起來超過九十歲」的常青樹搭檔,仍然堅守在舞台上,書寫著中國大陸雜技新的故事。 前一篇文章 【第10屆茅盾文學獎得主】 陳彥 閱讀像一棵樹 下一篇文章 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一級導演 王舸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是幸福的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 作者其他文章【七星小學副校長】賴宣治 一根跳繩跳出教育奇蹟 【白字戲國家級傳承人】吳佩錦 短視頻和直播 傳統戲曲新機遇【白沙茅龍筆傳承人】 張瑞亨 40年製筆從未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