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屆茅盾文學獎得主】 陳彥 閱讀像一棵樹 文/記者劉小草 |2022.05.01 語音朗讀 244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彥說,人一輩子幹不了多少事情,把心思放在想做的事情上,自然就會有收穫。圖/新華社長篇小說代表作「舞台三部曲」已出版書籍(上)和相應的部分手稿(下)。圖/新華社作家陳彥(右)接受記者專訪。圖/新華社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小草 「我喜歡坐在劇場最後一排,看舞台演出時演員的表演和觀眾反應。在台上台下的互動中,你能感覺到一個時代人的總體的精神質量。」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陳彥,聊閱讀談寫作,目光坦誠且敏銳。閒暇時,他喜歡在劇場靜靜觀察︱︱演員觀眾、台前幕後、戲裡戲外︱︱從舞台這方小天地出發,剖開生活的肌理,見證大時代的變遷。他是一位從戲劇舞台走上小說創作道路的作家。專注於長篇小說創作前,陳彥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他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做了二十多年專業編劇,還擔任過團長、院長。他以戲曲代表作「西京三部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蜚聲戲劇界,囊括了包括「曹禺戲劇文學獎」在內的各項業內大獎︱︱即便不算上二○一九年讓他在文學界「出圈」的茅盾文學獎,他也早已是個名副其實的「獲獎專業戶」。跳出舞台走進小說頻頻獲獎也見證了他在創作上的勤勉。陳彥繼承了陝西文學踏實、厚重的現實主義傳統,寫《大樹西遷》時,他在西安交大待了四個多月,又在上海交大生活了三十五天,錄了幾十盤採訪錄音;寫《西京故事》時,為了展現農民工生存境遇,他先後到西安當時最大的兩個農民工聚居地采風,寫作歷時三年半,先後大改七次。「作家需要深入生活。」陳彥觀察到,當下的寫作者有時侷限在二手材料中,忽略了真實生活,也寫不出「煙火氣」。他建議:「一定要到田野去,到生活最真實的場域去,要寫出生活毛茸茸的質感。」他跳出舞台走進小說,又在小說裡裝下了整個舞台。他喜歡用舞台式的比喻。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的寫作狀態:「讓暗室只留一個光源,能照耀出一塊僅夠罩住兩只伏案胳膊肘的光圈足矣。光圈以外的地方,愈幽暗愈好,目光止處,思想前行。」如同一幕舞台布景;他形容演員與觀眾的關係是「潮汐」,是「月球與地球」,通過劇場展現「社會的各種病和各種美好」……他的作品特別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喜愛「為小人物立傳」。「站在社會頂尖的成功者畢竟是少數,而更多的人是塔身和基座。一定要認識到托舉成功者的磅礡力量。」陳彥強調,「如果看不到這種對成功者的巨大的推動力,不肯定他們的生命價值和勞動價值,作為一個作家,他的創作是有巨大缺憾的。」回歸經典閱讀經典記者:您已經從事文學寫作四十餘年,能否回顧一下和文學最初的相遇?陳彥:我生長在大山裡,按說我的少年時期跟文學是沒有多少關係的,真正開始閱讀是在改革開放初,那時書店一下子就豐富了起來,歌德、托爾斯泰、雨果、屠格涅夫等大家的外國文學著作,還有《紅樓夢》、《西遊記》、《儒林外史》等中國文學作品大量出版。我印象很深,為了買一套《莎士比亞全集》,我足足等了半年︱︱每次書店只能進一兩套,很快就被人拿走了。我出生的鎮安縣是陝南一個相對封閉的山區。但你想像不到,在這個山區,當時有那麼多年輕人喜愛文學,有文學夢。縣工會組織了一個專供年輕人閱讀的場所,從省上、從《延河》雜誌社來的作家們,經常會來講文學。在那裡我學到很多東西,很自然就喜歡上文學,為創作打下基礎。記者:以您的經驗看,應該怎樣培養青少年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閱讀經典?陳彥:閱讀對青少年的成長太重要了。如果青年時代我沒有進入閱讀,一生很可能就和創作無關了。閱讀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一旦你喜歡上它,讀一本書可以牽連出十本書。你讀完莎士比亞,就想去讀研究他的書,想了解他的戲借鑑了哪些歷史故事,又帶出另外的作家作品,就這樣愈讀愈豐富。閱讀有時候像一棵樹,如果找到了主幹,這棵樹愈讀就會愈茂盛。今天這個時代閱讀的方式很多,比如通過手機或其他媒介。我看到有些孩子現在讀的書,雖然存在閱讀快感,但對建構心靈世界是不完整的。青少年還是要閱讀經過幾百上千年,人類共同選擇出來的那些最優秀的作品,可以從一些基礎性的作品開始,逐漸邁向寬闊和豐富。我年輕的時候讀一些經典,也是似是而非的,並不能完全讀懂。時間長了,當我讀出好來的時候,就覺得挺愉快,這就體現出閱讀價值。就像我十九歲時第一次接觸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和《卡拉瑪助夫兄弟》,當時總有人講,作家必須好好讀讀這些書。我讀了一遍,沒有讀懂,反反覆覆,還是讀不懂,但是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讀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間,我又一次反覆讀了這些書。愈讀愈覺得,還是要回歸經典,閱讀經典。碎片化、娛樂化 讓人變得非常偏執記者:如今進入一個全媒體時代,短視頻等傳播形式開始深入人們的生活,這一現象會對閱讀、對文學創作造成什麼影響?陳彥:我有時也看短視頻,短視頻裡有很好的內容,它像個壓縮餅乾。畢竟今天的生活節奏非常快,需要提供多樣化的精神食糧。但如果碎片化、娛樂化,甚至惡搞的視頻充斥各類傳播平台,是要引起注意的。如果你只是「抽取」一段內容,短時間內可能覺得十分精采,但長期「抽取」,很可能最後會變得非常偏執。堅持綜合性、總體性的閱讀對人解決問題是有好處的,讓你方方面面都要兼顧到,再形成你的判斷和認知,形成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應該保持對世界、對人類,包括對身邊的社會生活拉開距離的靜靜的思考、書寫和閱讀。世界就是這樣,必須有人要仰望星空,有人要俯瞰大地。再艱苦的環境、再浮躁的時代,肯定也有人不浮躁,能夠認認真真地靜下心去讀書寫作,去整體性地思考社會、思考人類。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記者: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的閱讀和寫作習慣?你在創作上有沒有「獨門祕笈」?陳彥:對我而言,創作在某種程度上還帶著兼職性質,當然我比較喜歡這種狀態,可以廣泛參與社會生活,了解世界、了解生活豐富的樣貌。我從十幾歲開始寫作,近四十年間就沒間斷過。我從事寫作的同事、朋友,中途也有過各種變化,我始終沒有變,就喜歡這個。我一般沒有什麼社會交往,下班以後很快回家,就開始讀書寫作,周六、周日基本也不出去。寫作的時候,我會把門窗緊閉,哪怕是大中午都會拉上窗簾,用一道燈光打下來,開始是聚焦到稿紙上,後來聚焦到電腦上。這種聚焦非常好,我可以全部進入我的世界裡和文學人物去對話、去創造。我沒有什麼「獨門祕笈」,就是愛上一個東西不能分心。《莊子》講「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人一輩子幹不了多少事情,要幹什麼就把心思多朝上面用,自然就會有收穫。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北新建材董事長】 王兵帶領團隊8年做到世界第一 下一篇文章 雜技演員魏葆華 融合芭蕾 站上雜技高峰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 作者其他文章【文創之旅】江西分宜奇書《天工開物》【文創之旅】吉州窯 盞中一葉,窯火千年【微文創大翻轉】南豐儺 2000年的民間舞蹈活化石【微文創大翻轉】走進古代書齋 領略讀書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