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屆茅盾文學獎得主】 陳彥 閱讀像一棵樹 文/記者劉小草 |2022.05.01 語音朗讀 256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彥說,人一輩子幹不了多少事情,把心思放在想做的事情上,自然就會有收穫。圖/新華社長篇小說代表作「舞台三部曲」已出版書籍(上)和相應的部分手稿(下)。圖/新華社作家陳彥(右)接受記者專訪。圖/新華社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小草 「我喜歡坐在劇場最後一排,看舞台演出時演員的表演和觀眾反應。在台上台下的互動中,你能感覺到一個時代人的總體的精神質量。」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陳彥,聊閱讀談寫作,目光坦誠且敏銳。閒暇時,他喜歡在劇場靜靜觀察︱︱演員觀眾、台前幕後、戲裡戲外︱︱從舞台這方小天地出發,剖開生活的肌理,見證大時代的變遷。他是一位從戲劇舞台走上小說創作道路的作家。專注於長篇小說創作前,陳彥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他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做了二十多年專業編劇,還擔任過團長、院長。他以戲曲代表作「西京三部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蜚聲戲劇界,囊括了包括「曹禺戲劇文學獎」在內的各項業內大獎︱︱即便不算上二○一九年讓他在文學界「出圈」的茅盾文學獎,他也早已是個名副其實的「獲獎專業戶」。跳出舞台走進小說頻頻獲獎也見證了他在創作上的勤勉。陳彥繼承了陝西文學踏實、厚重的現實主義傳統,寫《大樹西遷》時,他在西安交大待了四個多月,又在上海交大生活了三十五天,錄了幾十盤採訪錄音;寫《西京故事》時,為了展現農民工生存境遇,他先後到西安當時最大的兩個農民工聚居地采風,寫作歷時三年半,先後大改七次。「作家需要深入生活。」陳彥觀察到,當下的寫作者有時侷限在二手材料中,忽略了真實生活,也寫不出「煙火氣」。他建議:「一定要到田野去,到生活最真實的場域去,要寫出生活毛茸茸的質感。」他跳出舞台走進小說,又在小說裡裝下了整個舞台。他喜歡用舞台式的比喻。他曾經如此描述自己的寫作狀態:「讓暗室只留一個光源,能照耀出一塊僅夠罩住兩只伏案胳膊肘的光圈足矣。光圈以外的地方,愈幽暗愈好,目光止處,思想前行。」如同一幕舞台布景;他形容演員與觀眾的關係是「潮汐」,是「月球與地球」,通過劇場展現「社會的各種病和各種美好」……他的作品特別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喜愛「為小人物立傳」。「站在社會頂尖的成功者畢竟是少數,而更多的人是塔身和基座。一定要認識到托舉成功者的磅礡力量。」陳彥強調,「如果看不到這種對成功者的巨大的推動力,不肯定他們的生命價值和勞動價值,作為一個作家,他的創作是有巨大缺憾的。」回歸經典閱讀經典記者:您已經從事文學寫作四十餘年,能否回顧一下和文學最初的相遇?陳彥:我生長在大山裡,按說我的少年時期跟文學是沒有多少關係的,真正開始閱讀是在改革開放初,那時書店一下子就豐富了起來,歌德、托爾斯泰、雨果、屠格涅夫等大家的外國文學著作,還有《紅樓夢》、《西遊記》、《儒林外史》等中國文學作品大量出版。我印象很深,為了買一套《莎士比亞全集》,我足足等了半年︱︱每次書店只能進一兩套,很快就被人拿走了。我出生的鎮安縣是陝南一個相對封閉的山區。但你想像不到,在這個山區,當時有那麼多年輕人喜愛文學,有文學夢。縣工會組織了一個專供年輕人閱讀的場所,從省上、從《延河》雜誌社來的作家們,經常會來講文學。在那裡我學到很多東西,很自然就喜歡上文學,為創作打下基礎。記者:以您的經驗看,應該怎樣培養青少年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閱讀經典?陳彥:閱讀對青少年的成長太重要了。如果青年時代我沒有進入閱讀,一生很可能就和創作無關了。閱讀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一旦你喜歡上它,讀一本書可以牽連出十本書。你讀完莎士比亞,就想去讀研究他的書,想了解他的戲借鑑了哪些歷史故事,又帶出另外的作家作品,就這樣愈讀愈豐富。閱讀有時候像一棵樹,如果找到了主幹,這棵樹愈讀就會愈茂盛。今天這個時代閱讀的方式很多,比如通過手機或其他媒介。我看到有些孩子現在讀的書,雖然存在閱讀快感,但對建構心靈世界是不完整的。青少年還是要閱讀經過幾百上千年,人類共同選擇出來的那些最優秀的作品,可以從一些基礎性的作品開始,逐漸邁向寬闊和豐富。我年輕的時候讀一些經典,也是似是而非的,並不能完全讀懂。時間長了,當我讀出好來的時候,就覺得挺愉快,這就體現出閱讀價值。就像我十九歲時第一次接觸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和《卡拉瑪助夫兄弟》,當時總有人講,作家必須好好讀讀這些書。我讀了一遍,沒有讀懂,反反覆覆,還是讀不懂,但是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讀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間,我又一次反覆讀了這些書。愈讀愈覺得,還是要回歸經典,閱讀經典。碎片化、娛樂化 讓人變得非常偏執記者:如今進入一個全媒體時代,短視頻等傳播形式開始深入人們的生活,這一現象會對閱讀、對文學創作造成什麼影響?陳彥:我有時也看短視頻,短視頻裡有很好的內容,它像個壓縮餅乾。畢竟今天的生活節奏非常快,需要提供多樣化的精神食糧。但如果碎片化、娛樂化,甚至惡搞的視頻充斥各類傳播平台,是要引起注意的。如果你只是「抽取」一段內容,短時間內可能覺得十分精采,但長期「抽取」,很可能最後會變得非常偏執。堅持綜合性、總體性的閱讀對人解決問題是有好處的,讓你方方面面都要兼顧到,再形成你的判斷和認知,形成你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應該保持對世界、對人類,包括對身邊的社會生活拉開距離的靜靜的思考、書寫和閱讀。世界就是這樣,必須有人要仰望星空,有人要俯瞰大地。再艱苦的環境、再浮躁的時代,肯定也有人不浮躁,能夠認認真真地靜下心去讀書寫作,去整體性地思考社會、思考人類。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記者:能不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您的閱讀和寫作習慣?你在創作上有沒有「獨門祕笈」?陳彥:對我而言,創作在某種程度上還帶著兼職性質,當然我比較喜歡這種狀態,可以廣泛參與社會生活,了解世界、了解生活豐富的樣貌。我從十幾歲開始寫作,近四十年間就沒間斷過。我從事寫作的同事、朋友,中途也有過各種變化,我始終沒有變,就喜歡這個。我一般沒有什麼社會交往,下班以後很快回家,就開始讀書寫作,周六、周日基本也不出去。寫作的時候,我會把門窗緊閉,哪怕是大中午都會拉上窗簾,用一道燈光打下來,開始是聚焦到稿紙上,後來聚焦到電腦上。這種聚焦非常好,我可以全部進入我的世界裡和文學人物去對話、去創造。我沒有什麼「獨門祕笈」,就是愛上一個東西不能分心。《莊子》講「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人一輩子幹不了多少事情,要幹什麼就把心思多朝上面用,自然就會有收穫。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北新建材董事長】 王兵帶領團隊8年做到世界第一 下一篇文章 雜技演員魏葆華 融合芭蕾 站上雜技高峰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4依舊青山入眼來2025.09.2805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06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7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8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09【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10新馬寺校園佛學會考 6校逾4千學生參與2025.09.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東台髮繡傳承人】陳伯余 從傳承中走向未來【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網路講書人】趙健 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搭伙兒CHAOS」主理人】馮欣雨 菜市書屋做文化平台【杭錦後旗愛心志願者協會創辦人】高保雲 平凡善舉造就大愛 作者其他文章【文創之旅】江西分宜奇書《天工開物》【文創之旅】吉州窯 盞中一葉,窯火千年【微文創大翻轉】南豐儺 2000年的民間舞蹈活化石【微文創大翻轉】走進古代書齋 領略讀書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