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茅龍筆傳承人】 張瑞亨 40年製筆從未放棄

文/記者鄧瑞璇  |2021.10.03
2156觀看次
字級
白沙茅龍筆成品、製作原料及部分製作工具。圖/新華社
在廣東江門市新會區的岡州畫院,張瑞亨展示初步浸泡刮鋒後的茅草。圖/新華社
白沙茅龍筆成品及不同類型的筆頭。圖/新華社
張瑞亨用白沙茅龍筆進行繪畫創作。圖/新華社

文/記者鄧瑞璇

毛筆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書寫和繪畫工具,它不但記錄下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也成為根植於人們血脈之中、塑造著民族氣質的文化符號。毛筆,顧名思義是以動物之毛做成的筆,狼毫質硬、羊毫質軟……那麼,用草製成的「毛」筆,你見過嗎?

在廣東省江門市,一種由茅草為主要材料製成的筆,在這裡傳承了五百多年。它的創始人是明代著名理學家、詩人、書法家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他取材於江門圭峰山上特有的茅草,創製了一種自己使用的筆,美其名曰「茅龍筆」。後人便稱之為「白沙茅龍筆」。

十指翻飛筆即成形

陳獻章用茅龍筆寫出來的字,筆勢若騰蛟起鳳,剛勁有力,引領了當時的風尚。他的書法代表作《慈元廟碑》更是引得世人追捧模仿,茅龍筆也因此開始為更多的人所知所用。然而,抗日戰爭時期,茅龍筆的製作技藝幾近失傳。一九七八年,當地決定恢復白沙茅龍筆的製作,新會工藝美術廠組建了茅龍筆的恢復團隊。當時十七歲的張瑞亨便是其中一員。

「我們家裡收藏有一些茅龍筆,就把筆拆了做研究,經過不斷調整恢復製作技藝。」張瑞亨說。然而,好景不長,由於經濟效益不好,工藝美術廠幾年後倒閉,團隊也隨之解散。但張瑞亨沒有放棄製筆的技藝,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二○○八年,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入選中國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瑞亨是其代表性傳承人。

選取圭峰山的茅草,將其浸泡變軟,用木錘砸扁根部,根據所需的筆形用刀片快速刮削,對筆鋒進行梳理調整……江門的岡州畫院,如今是張瑞亨製筆和創作的地方。材料齊備,張瑞亨十指翻飛,不多時,一枝筆在他手中已見雛形。接著用鐵絲固定茅草作為筆桿,絲線纏繞扎緊,最後在筆頭裝上標誌性的龍頭——一隻白沙茅龍筆就新鮮出爐。

思索如何創新運用

茅龍筆因陳獻章的行草聲名鵲起,而此後卻一直局限於書法的領域。這些年來,除了傳承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張瑞亨也在思索茅龍筆的創新運用。

「毛筆只有一個鋒,但茅龍筆的筆鋒富於變化,能一筆多鋒。毛筆是乾筆時飛白,茅龍筆則一直都有飛白,而且比較容易控制飛白技巧,飽墨時飛白更強烈。」張瑞亨說,茅龍筆筆鋒修長,極富彈性,筆觸蒼澀,牽絲飛白相得益彰。

因此,他通過嘗試改變茅龍筆的形式,研發適合楷書、隸書等五體書法,以及適合國畫的筆,讓茅龍筆創作風格不再局限於一隅,「最好的推廣就是把筆製作好,再通過作品讓大家看到它的更多可能性。」

張瑞亨說,麥華三、關山月、劉海粟等書畫大家都使用過茅龍筆,如今茅龍筆在繪畫領域的應用愈來愈多。不過,真正掌握茅龍筆使用方法的人不多,他準備寫一本書,講解如何用茅龍筆書法繪畫,推廣這一技藝。

為了推廣,張瑞亨在岡州畫院設立了展區,通過實物、實景展示製筆流程,傳播茅龍筆的文化價值。他也在嘗試把茅龍筆與江門新會獨特的陳皮文化相結合,創作了不少相關主題的小品畫。種植新會柑、晾晒陳皮、陳皮美食……充滿意趣的小品畫不但喚起了當地人的家鄉情懷,也頗受外地人的喜愛。

圭峰山上,當年陳獻章製作茅龍筆的地方,如今建起了一個茅龍草堂,向來往的市民遊客展示茅龍筆的歷史與文化。「希望白沙茅龍筆不再只是一枝筆,而是文化和情懷的載體。」張瑞亨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