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茅龍筆傳承人】 張瑞亨 40年製筆從未放棄 文/記者鄧瑞璇 |2021.10.03 語音朗讀 227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白沙茅龍筆成品、製作原料及部分製作工具。圖/新華社在廣東江門市新會區的岡州畫院,張瑞亨展示初步浸泡刮鋒後的茅草。圖/新華社白沙茅龍筆成品及不同類型的筆頭。圖/新華社張瑞亨用白沙茅龍筆進行繪畫創作。圖/新華社 文/記者鄧瑞璇 毛筆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書寫和繪畫工具,它不但記錄下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也成為根植於人們血脈之中、塑造著民族氣質的文化符號。毛筆,顧名思義是以動物之毛做成的筆,狼毫質硬、羊毫質軟……那麼,用草製成的「毛」筆,你見過嗎?在廣東省江門市,一種由茅草為主要材料製成的筆,在這裡傳承了五百多年。它的創始人是明代著名理學家、詩人、書法家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他取材於江門圭峰山上特有的茅草,創製了一種自己使用的筆,美其名曰「茅龍筆」。後人便稱之為「白沙茅龍筆」。十指翻飛筆即成形陳獻章用茅龍筆寫出來的字,筆勢若騰蛟起鳳,剛勁有力,引領了當時的風尚。他的書法代表作《慈元廟碑》更是引得世人追捧模仿,茅龍筆也因此開始為更多的人所知所用。然而,抗日戰爭時期,茅龍筆的製作技藝幾近失傳。一九七八年,當地決定恢復白沙茅龍筆的製作,新會工藝美術廠組建了茅龍筆的恢復團隊。當時十七歲的張瑞亨便是其中一員。「我們家裡收藏有一些茅龍筆,就把筆拆了做研究,經過不斷調整恢復製作技藝。」張瑞亨說。然而,好景不長,由於經濟效益不好,工藝美術廠幾年後倒閉,團隊也隨之解散。但張瑞亨沒有放棄製筆的技藝,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二○○八年,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入選中國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瑞亨是其代表性傳承人。選取圭峰山的茅草,將其浸泡變軟,用木錘砸扁根部,根據所需的筆形用刀片快速刮削,對筆鋒進行梳理調整……江門的岡州畫院,如今是張瑞亨製筆和創作的地方。材料齊備,張瑞亨十指翻飛,不多時,一枝筆在他手中已見雛形。接著用鐵絲固定茅草作為筆桿,絲線纏繞扎緊,最後在筆頭裝上標誌性的龍頭——一隻白沙茅龍筆就新鮮出爐。思索如何創新運用茅龍筆因陳獻章的行草聲名鵲起,而此後卻一直局限於書法的領域。這些年來,除了傳承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張瑞亨也在思索茅龍筆的創新運用。「毛筆只有一個鋒,但茅龍筆的筆鋒富於變化,能一筆多鋒。毛筆是乾筆時飛白,茅龍筆則一直都有飛白,而且比較容易控制飛白技巧,飽墨時飛白更強烈。」張瑞亨說,茅龍筆筆鋒修長,極富彈性,筆觸蒼澀,牽絲飛白相得益彰。因此,他通過嘗試改變茅龍筆的形式,研發適合楷書、隸書等五體書法,以及適合國畫的筆,讓茅龍筆創作風格不再局限於一隅,「最好的推廣就是把筆製作好,再通過作品讓大家看到它的更多可能性。」張瑞亨說,麥華三、關山月、劉海粟等書畫大家都使用過茅龍筆,如今茅龍筆在繪畫領域的應用愈來愈多。不過,真正掌握茅龍筆使用方法的人不多,他準備寫一本書,講解如何用茅龍筆書法繪畫,推廣這一技藝。為了推廣,張瑞亨在岡州畫院設立了展區,通過實物、實景展示製筆流程,傳播茅龍筆的文化價值。他也在嘗試把茅龍筆與江門新會獨特的陳皮文化相結合,創作了不少相關主題的小品畫。種植新會柑、晾晒陳皮、陳皮美食……充滿意趣的小品畫不但喚起了當地人的家鄉情懷,也頗受外地人的喜愛。圭峰山上,當年陳獻章製作茅龍筆的地方,如今建起了一個茅龍草堂,向來往的市民遊客展示茅龍筆的歷史與文化。「希望白沙茅龍筆不再只是一枝筆,而是文化和情懷的載體。」張瑞亨說。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向平 帶著孩子翱翔神祕的宇宙 下一篇文章 【版畫家】 陳東明 為偏鄉拉起文化風景線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智利佛光山 祝福寶寶平安成長2025.08.1203【閃文集】黃金杯2025.08.1204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5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6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7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8【論愛談情】把愛說出口2025.08.1209國際青年聚佛光山 行佛落實三好2025.08.1310蔬食族營養健康滿點 補充蛋白質、鐵、B122025.08.14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擬音師】韓睿達 用聲音創造更多價值【《聊齋:蘭若寺》主創團隊】追光動畫 呈現真人實拍難有的效果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郁建興 AI浪潮下 並非只鬥智鬥勇【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 作者其他文章【七星小學副校長】賴宣治 一根跳繩跳出教育奇蹟 【白字戲國家級傳承人】吳佩錦 短視頻和直播 傳統戲曲新機遇雜技演員魏葆華 融合芭蕾 站上雜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