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百吉隧道見證時代變遷

文/鄧榮坤 |2022.04.28
2169觀看次
字級
舊百吉隧道的南洞口頂端,還留有當時省政府主席黃杰的題字。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百吉,一個非常討喜的地名,位於桃園大溪往角板山的路上。從慈湖的方向進入角板山,必須穿越百吉隧道,眼尖的人會發現,這個路段有兩個隧道,新百吉隧道為使用中的雙向車道,舊隧道則規畫為遊憩步道,兩座隧道見證了百吉半世紀的歷史變遷。

百吉舊稱「八結」,其地名起源有幾種不同說法,多數認為與昔日的拓墾有關。

大溪文史工作者藍山說,八結是指八個股份集資開墾土地。結,是指向政府提出的土地開發請願書,而當時在土地開墾的請願書上署名的代表者即稱為「結首」。

早期該地區有湳仔溝流貫,清朝時期被喚為「湳仔」,後來演變為「南雅」,日治時期又以用保甲制度「結首制」為名,將南雅改為八結。由於「結」有糾結不清的意義,可能會讓庄頭多事,當時的仕紳研議後,取八結的閩南語諧音。筆者早年在大溪踏查時,曾與「大溪尋寶人」廖明進閒聊,印象頗深的是百吉隧道的起源。他說,念小學時,每天上午十一時左右,會聽到有如打雷般的聲響,原來是工人在用炸藥炸出百吉隧道。後來上了初中,百吉隧道開通了,就每天摸黑走過隧道上學、放學,路程至少縮短一個小時。

舊百吉隧道長約三四三公尺、寬四點五公尺,南洞口頂端留有當時省政府主席黃杰的題字「北段橫貫公路」、「百吉隧道」,歷經風雨侵襲,字跡雖已褪色,曾經在這裡流轉的故事依然在周邊迴盪著……

隨著總督府古道的熱絡,與舊百吉隧道轉型為觀光步道後,人潮絡繹不絕。隧道內架設有日治時期輕便鐵路,以及代表當時的交通工具──台車(又稱手押車),民眾可以透過昏黃的燈火,懷想昔日車伕揮汗運貨、為生活忙碌的景象。隨著生活環境的變遷,公路的多元需求,一九九三年在舊隧道旁,另闢建雙向通車的新百吉隧道,也讓百吉躍昇為旅遊亮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