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湘西苗族鼓舞

文/出谷司馬 |2022.04.28
1183觀看次
字級
筆者在2010年攝於湘西,主人家以鼓舞作為迎賓之禮。圖/出谷司馬

文/出谷司馬

在之前的專欄中,我們介紹過流傳於壯族的銅鼓,而今天要介紹的則是流行於湘西苗族間的「鼓舞」。鼓舞,顧名思義是一種結合鼓聲與舞蹈的民族活動。而湘西鼓舞流傳已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凌純聲與芮逸夫兩位研究員甚至將湘西的鼓舞追溯到漢代,認為漢代石刻中的鼓舞圖像,與苗族中的紅苗支系鼓舞十分相似,因此推測可能是在漢代傳入苗族,然後影響了今日湖南貴州交界一帶的湘西苗族。

湘西鼓舞最常出現的場合,是在「吃牛儀式」中。這是一種以牛祭祀的村寨儀式,在這個儀式舉辦時,總有許多苗民長途跋涉,從別的村寨前來聚集,是傳統湘西苗族最熱鬧的節慶之一。在儀式進行期間,鼓舞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由於儀式多半在山坳裡的廣場舉行,因此「咚──咚──咚──」的鼓聲會在村寨中迴盪,就是村寨外也依然清晰可辨。

湘西鼓舞所用的鼓並不小,立起來連同鼓座大概有一個人高。鼓舞的表演者男女不拘,進行方式主要分為單人鼓和多人鼓兩種形式。雖然說是「單人鼓」,基本上還是由兩個人組成,一個人搭配動感的舞姿敲打鼓面,而另一個人則在鼓的側邊「敲邊鼓」。

敲邊鼓的人很重要,因為整個鼓舞的節奏,都由敲邊鼓的人掌握,而鼓舞的展演者則是透過不斷的旋轉與舞步,來創造一種視覺與聽覺的美感。多人鼓就更加華麗了,不但展示了舞姿,也同時考驗著舞者之間的默契。由於舞者在擊鼓的過程中會不斷變換動作與位置,靈巧的動作也讓鼓舞被稱為「猴鼓」或「猴兒鼓」。

不過,民國以來,由於吃牛儀式與鼓舞都被當地政府視為是一種「淫祀」,認為這是一種落後與野蠻的象徵,因此屢屢遭到禁止。甚至當地的苗族知識分子也認同地方政府的觀點,對於這些活動的舉辦提出反對之聲,導致曾在湘西當地進行調查的凌、芮等人,對這個民族活動的保存感到憂心,深怕這種觀點將導致鼓舞的消亡。

幸而隨著少數民族意識抬頭,鼓舞的價值與藝術性也漸漸得到重視,時至今日,湘西苗族的鼓舞已成為由政府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且在許多湘西苗族的寨子中,許多的孩童也都是訓練有素的鼓舞展演者,甚至在國內外都不乏舉辦展演活動,使湘西苗族的鼓舞不但被保留下來,而且還走向了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