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嘉澍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變,清將福康安率軍來台鎮壓,乾隆皇帝親傳詩文,以旌其功,這就是御贔屭碑座,赤崁樓總共有九座。贔屭馱碑,在中國隨處可見,並不稀奇,但在台灣是罕見之物,而且碑文用漢滿兩種文字同時記載,更是少見。
贔屭碑原本有十座,渡海來台的途中,一座失落在台灣海峽之中,數百年來滄海桑田,當初那座碑失落之處成為魚塭,卻常發生一些難以解釋的神祕事件,如魚塭中的魚失蹤,或是魚塭半夜會發出亮光,當地居民因而請示保安宮五府千歲。一九一一年,五府千歲指示,掘出僅剩底座的贔屭像,並移至南廠(今保安街海安路口)保安宮內,當地人稱「白蓮聖母」。
白蓮聖母在移入南廠保安宮後,曾引起祭祀風潮。當時有傳說,不孕症狀的婦女將糯米丸捏成龜蛋狀後供奉給白蓮聖母,再食用糯米丸即可受孕。其香火之盛,甚至驚動日本政府,認為這是迷信,因而禁止這種祭拜行為。
現在贔屭碑仍在南廠保安宮內,當地信眾仍相信白蓮聖母的神威,廟方在贔屭像背部放清水供信眾求取,據說可保健康平安並趨吉避凶。
赤崁樓是台南市內最著名,外公林衡道帶我去最多次的古蹟,是台灣的「超級古蹟明星」,從來沒買過門票;以前跟著外公免費,如今換我帶人參觀,仍然不用錢。最想念聽外公講石馬和贔屭的故事,百聽不厭。
「孤城百尺壓層波,一抹夕陽傍晚過」,清人錢琦立於城樓,讚歎黃昏晚霞照映下,美好的赤崁樓。環境變遷,周圍高樓林立,已無景觀可望,「赤崁夕照」早已消失,只能從詩詞中想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