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百萬人興學」運動凝聚眾人的發心,建立多所大學;雖是小小的布施,卻是「把大學留給人間,把成就留給社會,把智慧留給自己,把功德留給子孫」。圖/游智光
南華大學共識營開示
時間:2014年9月11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像我二十三歲到宜蘭的時候,也不是什麼都懂,還有很多事情要學習。記得從雷音寺到火車站的那一段路,大概有兩公里長,我在路上走,都是擺起像唱戲的姿態,走路行如風。佛門有所謂「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人就要有人的樣子,所以當時我走路行如風,甚至還引得宜蘭街道上的老百姓注意。我每走一段路,他們就會跑到門口來觀看。那是光復初期,大家都感到好奇:奇怪?哪裡來的一個年輕和尚,在這裡走來走去?他們看我走路的樣子很規矩,對我也有好感,所以後來都叫他們的子弟來跟我學國語。他們會講台灣話,不會講國語,加上文藝寫作我也懂一點,因此像慈惠法師等人就來跟我學國語、學文藝。
他們來寺廟學習,我是很嚴格教導的,總覺得,既然你們有心要跟我學,我就一定要全心教你們。所以,我組織的青年學生會、兒童班等等,雖然是在一間小廟裡,佛堂的空間還不到這裡的八分之一,坐三十個人就滿了,但每天都有上千人來來去去,像鄭石岩老師就是當時兒童班的小孩。我和大家打成一片後,慢慢地就忘記了「我是和尚」,轉而成了「我是老師」。既然我做為一個老師,當然就要比學生好、比學生勤勞、比學生肯吃虧、比學生更有志願、比學生更能向上,我是老師就要有老師的尊嚴。
興辦教育 因緣成就
感謝在宜蘭多年的苦日子,養成了我、訓練了我,所謂「蓮花出於汙泥」、「鑽石出於煤礦」,我想一個有用的人不怕出身如何,只要立志向上,就會有辦法。
我雖然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是感覺到教育對國家很重要,對人氣質的改變、社會的提升、國力的增加都有很大幫助,所以我立志除了弘法為佛教以外,還要辦教育為國家。
四、五十年前我就想要辦教育,不過實在不得力量,一個大學、中學不容易辦啊!一直到了三十年前,有一點力量、有一點知名度可以辦教育了,政府卻凍結民間,不可以辦私立學校。那時,我常常向政府爭取,說基督教辦有多少大學、天主教辦有多少大學,佛教人口那麼多,東南亞一帶都是佛教徒,也應該辦一所佛教大學。但是人微言輕,力量不夠。後來有了好的因緣,明白說,那都是我勤勞、待人好、給人方便,別人給我的一點回饋。
有一次教育廳長陳倬民到山上來辦活動,我對他說:「我也想辦大學耶!」他強調說:「不可能啦!不可能啦!」這麼一個「不可能」,我也就算了。
幾年以後,他又來這裡辦活動,我再次提起要辦大學的事。他說:「我已經給你辦了啊!」我說:「你什麼時候給我辦的?」他說:「你不是什麼『雲』,申請辦了一所工學院?」我說:「那是華梵的曉雲法師,不是星雲啊!」接著他就說:「喔,那你可以辦大學!」那麼我就這樣子得到了鼓勵。
奉獻喜捨 開發心田
無論是辦大學、小學、中學或是辦報紙、電視台,向各位報告,我至今沒有拿過一塊錢車馬費,也沒有拿過一塊錢薪水,我所有的一點,統統都奉獻到辦學校、辦報紙、辦電視台。我覺得,或許有人過去辦學校是為了要賺錢、圖利,要「收」,但是我跟大家相反,我要「給」,有多少就想到要給多少。
南華大學啟用的時候,各位應該都知道,學雜費是全免的。原本我以為只是一年全免,結果一年過去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也都是全免。四年間,為了籌措學生的學雜費以及老師的薪水,說不容易也不容易,說容易也都過去了。
佛教講「發心」,就是開發心田、心地的意思,你能開發它,它就會生長。我在佛教裡,以開發自己的心為要,因為心中就有財富、心中就有財寶,我不喜歡從人家那裡取得財富,我要開發自己的財富。或許你說人的心中能有什麼財寶?當然有!我雖然沒有錢,但是見到人,給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句讚美,這許多都不差於錢的力量。在這個社會上,所謂「禮貌」,舉凡點頭、微笑、說好話、做好事,都是很有力量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