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寺庭園一景。圖/金光明寺提供
佛光山金光明寺位於新北三峽區,是國內唯一護持諸經之王──《金光明經》為主的寺廟。圖/金光明寺提供
第八屆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
時間:2003年11月12日
地點:台北三峽佛光山金光明寺大會堂
這次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我想跟大家講「佛教寺院的發展」,這和各位寺廟的住持必然有很大的關係。我分兩段來說,一段講過去的寺院,一段講今後的寺院。
佛陀時代,佛教的寺院叫做「精舍」、「蘭若」,或者「講堂」。例如祇園精舍、竹林精舍、重閣講堂等。佛教初傳中國時,外國人士來到中國,中國就以類似現在的國際賓館招待他們,如迦葉摩騰、竺法蘭初到中國的時候,就是住在鴻臚寺,賓館就稱作「寺」。因為住下來以後,不會很快就離開,所以寺院慢慢發展成為出家人住的地方。
寺院有很多的名稱,稱作「寺」的,在中國過去,一定要集眾、接待大眾、准許掛單,才能稱作「寺」,就是叢林的意思;如果不能掛單的,只能稱作「院」,或者稱「精舍」、「道場」,甚至也有跟道教合起來稱「廟」的。女眾出家住的地方都叫做「庵」,「堂」就是齋公齋婆,在家信徒住的地方。以上就是一般所說的寺、廟、庵、堂。在台灣,因為寺院又再擴大,名稱也多了,又稱作「會館」、「道場」、「寺」、「院」等。
叢林寺院 宮殿建築
過去中國的寺院,屬於子孫相傳的,一般都自稱小廟,就是小的道場,是由師父傳給徒弟,徒弟傳給徒孫。稱作「寺」的,就叫做十方的,不可以私自收授徒弟,要把寺院交給十方的出家大眾;在十方叢林、寺的稱呼之下,又有好多不同,屬於禪宗的叫做「宗下」、「派下」、「宗門」;屬於律宗的,就是「律下」;屬於教學的,像辦佛學院的,就是「教下」。叢林寺院大部分都是宮殿式的建築,而一般小廟就不太計較規模。
在家信徒也有修持的地方,比如居士林,就是在家集眾的地方,或者也有叫做「念佛會」、「蓮社」的。另外,一般在家的齋公齋婆建社團,這是民間的社會善團,介於佛道之間。
過去的佛教寺院,有兩個大的功能,一個是蘭若比丘住的地方,「蘭若」就是精舍、茅蓬、小庵堂,一個人居住在深山或者郊區修行。在大陸,蘭若比丘為數不少,過去禪門的禪師也有在山林水邊,甚至崖石洞窟修持的,大部分的蘭若比丘不會下山,也不會接待信徒,都是由附近大寺院負責,每半個月或一個月送多少的米、多少的油鹽給他們,自己也在蘭若的旁邊種一些蔬菜自給自足。這許多人都有很好的行持,不樂於群居、不樂於繁華、不樂於走動,偶爾他也會請求下山,到供應他道糧的大寺院去聽某某法師講一部經,過去講經都是講三個月、半年、一年,他就在大寺廟掛單,聽完了經再回去。
人間比丘 弘法利生
除了「蘭若比丘」以外,有「人間比丘」。人間比丘有人間性格,在社會走動,弘法、利生、度眾,樹立佛教弘法的菩薩形象,但是這裡面賢愚不等,有的流於經懺佛事,甚至流於世俗語言。基本上,蘭若比丘也好,人間比丘也好,他們在佛教裡都各有功能。慧遠大師不出廬山三十年,但是國家社會卻以廬山做為中心,淨土宗就是從那裡開始興起。唐朝慧忠國師,在南陽一住,四十年不出寺院的大門,全國百姓,甚至朝廷恭敬供養。所以,他們雖然沒有出去弘法利生,但是他的身教、道德修行,一樣具有影響力。當然,人間比丘對整個社會,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的化導,尤其一些政治人物,因為三言兩語而受感化,開始護持佛教,這對佛教也是很大的貢獻。
每一個人在佛教裡都有功能,甚至做經懺,只要是正正當當地做,也是順應社會的需要。有的信徒信仰佛教幾十年,不斷供養、布施、護法,但是他最掛礙的就是死的時候,要有法師幫他念經。所以,經懺佛事恐怕在這個社會是免不了的。但是在我的看法,經懺是危險的深坑,不好深陷在這個深坑、不拔之地中,這會埋沒了佛教的人才,因為念經很容易,不傷腦筋又不費神。過去講經,人家不一定感謝你,聽眾還會跟你說:「法師啊,我來捧你的場,聽你講經啊!」你還要向他說謝謝。可是你要做經懺,替人念經,還沒到他的家門口,他的孝子賢孫就已經跪在地上迎接你、供養你。所以,念經在我們中國社會裡比講經更受歡迎。
正確護持 以法供養
講經很辛苦,研究佛學也不是那麼容易,但是現在,台灣除了經懺,也有法會,大部分的寺院都會集合信眾做法會,法會也很好,以佛法聚會,不過現在的法會也有缺點,都成為齋會,大家藉著佛菩薩的紀念誕辰,到寺院裡面來吃齋。齋要吃,如果再能說法,讓信徒除了拜佛,也能了解行解並重、福慧共修的重要,這樣就能名副其實成為「法會」了。現在,法會幾乎是台灣寺廟發展、生存所必要的,就如同生命線一樣。不過,法會也要如法。怎麼樣子如法?像慶祝佛誕節,有的人,甚至寺院不懂,念《血盆經》等許多偽經,這是不如法的。
除了經懺以外,現在台灣佛教也有供養的好風氣,不但是多少人合資建道場,供養你,甚至信徒把住家的某一層樓供養你,每個月供養你多少錢。原始佛教時代,托乞食就是一個供養的制度,現在因為中國社會的環境、地理、氣候關係,沒有托乞食。信徒供養你,這也很好,因為一個出家人有道德、有慈悲、有修行,才能贏得信徒的供養,但是現在台灣的信徒都不以法供養,只是看到你,我高興、我喜歡、你對我很親切、你長得很莊嚴、你常常來看我,我就要護持你,他也不管你的道德、修行,因此養成一些懶惰的出家人、攀緣的出家人。過去在香港有很多的出家人,他寧可以吃一家飯,不吃千家飯,意思是什麼?我只要有一個信徒供養、能安住在一個地方,其他的信徒都不要、不管了。所以,有一些精舍、道場就好像成為某一些施主、檀越的家廟,不能為廣大眾生服務。因此,供養很危險,能讓人墮落。
供養能讓人墮落,但也能讓人成功。六祖惠能大師如果沒有安道誠供養他十兩銀子,沒有路費,怎麼能從廣東到湖北黃梅去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呢?所以,這時候,供養等於是獎學金、資糧,很重要。(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