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士女孩》,巴巴文化
圖/巴巴文化提供
《小熊逛市場》,四也文化
圖/四也文化提供
文/李明足
之前參加小熊繪本系列新書發表會,現場家長隨著台上發表者用手語分享新書,還會挨著孩子流暢地用手語「說」書。
散場時,有位家長帶著孩子去跟作者畫家道謝,旁觀的我感動地說:「佩服妳為了孩子,手語練得如此純熟。」
「應該的,我們用手語做親子共讀呀。也因為我的女兒,讓我多認識一種語言。」她一面說,一面用手語,讓孩子知道我們說話的內容。
記憶中那小女孩一對圓滾滾的眼睛看著我,露出幸福微笑。
我在特教界教學近十年,看到多數的特教孩子對外面世界常缺乏信心。但最令我感動的是,不少家長為了孩子,願意付出更多時間學習相關的知識,來與孩子溝通,進而幫助孩子更自信地適應社會,可見父母為特教孩子自我充實知識或技能是多麼重要。對於兒童學習階段用有趣的特教繪本,提供一般或特教師生、親子閱讀,潛移默化使他們透過故事閱讀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環節。
輔具協助轉變人生
《大力士女孩》藉古希臘神話延伸一則虛構故事:大力士海力克士有個無法行走的女兒戈拉芙,幸好赫菲斯托斯為她製作了類似現代輪椅的輔具,幫助她解決行動不便的困擾。誰知戈拉芙因為能自由來去,就懶得再做復健。於是海力克士請姐姐雅典娜送她去保育院復健訓練,在訓練過程驚喜發現,戈拉芙上肢能輕易舉起極重磅的健力槓片,她終於找到自己的運動興趣和長才,因而有機會參加當時的運動會。
這則故事,其實以患小兒麻痺症終身輪椅為伴的林資惠為藍本,敘述她憑藉不懈努力超越障礙獲得「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健力金牌的生命故事。故事也鼓勵一般孩子,勇於突破現實或心理障礙,就能找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學菜市場常用手語
不同於個案型的《大力士女孩》故事,《小熊逛市場》描述小熊媽媽帶著小熊上菜市場,聽障小熊在菜市場學到什麼?他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呢。畫者同時在寫實故事中也加入白熊、海豹、小豬、狼等童趣的可愛動物一起逛市場,緩和孩子到陌生地方的不適。
作者在看似母子上市場的日常故事中,注入手語學習,企圖邀約讀者閱讀故事外,也能學習上市場常用的手語。如:菜市場、多少錢、好貴、便宜、買、賣、蘿蔔……都是簡單易學的手語,容易吸引孩子好奇。
此繪本延續第一本《小熊在哪裡?》,減低遊戲性,加深聽障者的日常體驗,讓讀者從「家」走向更多陌生人的「市場」,引導讀者更深一階學習人際互動,連手語的學習單字也增加。親子共讀時,可以獨立閱讀,也可兩本一起閱讀。
這兩本特教繪本故事主角一個是肢障,一個是聽障,他們的障礙類別不同,卻衍生兩種相同的義涵,首先同樣是針對特教孩子的成長可能遇到的困難,以故事型態提出溫和的指引。
再者,兩本書中家長給予身障孩子正增強教養:海力克士鼓勵孩子找到他的優勢,正如林資惠說的,盡情彰顯心中最高價值;小熊媽媽則將小熊帶入人群,讓他融入菜市場日常活動,年節時拜訪親友,和一般孩子互動,幫助孩子自然而然適應人際社交。
兩本繪本更適合一般家庭的親子共讀,在討論過程中,培養孩子與身障孩子融合教育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