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觀看台灣史的另類視角《雙堂記》

文/范毅舜 |2022.01.16
1814觀看次
字級
觀看台灣史的另類視角。圖/遠流出版提供

文/范毅舜

一直到日本據台前,道明會玫瑰會省會士在萬金地區只待了36年。除了傳播福音,他們為了保障信徒生命財產的安全而大費苦心。昔日,緊鄰萬金教堂周邊而居的百姓,基本上多屬平埔族。由於客家族群持續由外圍向大武山邊墾殖擴張,與平埔族人衝突迭起。24歲就來到萬金的楊崇真神父(P. Andrés Chinchón.1838-1892. 在台21年)在一封寫於1862年的信中這樣描述:

「這些土生種族……很貧乏,一方面因為他們缺乏才能和先見,另一方面,更因為華人的狡詐,懂得利用他們的單純。他們所住的村莊,所耕耘的田園都比較貧瘠。而且在我看來,因為他們沒有進教,這村莊以及附近的村莊,早已不見人的蹤影。在這傳播福音時,他們與粵籍華人不斷發生戰爭。由於華人力量很強大,他們到最後必全敗在華人手下。只有在天主教會內,人們才能發現真正的和平、自由及文明!我曾不只一次向我可愛的新教友及一些外教人講過這事。」

外人眼中天國之村

為保護教友,早期的道明會玫瑰會省會士開始在教堂周遭廣置田地。20歲就來到萬金,在台灣整整待了51年且長眠於此的高熙能神父,在一封信中簡單說明了教會這時期的作為:

「開始在萬金傳教時,郭德剛神父幾乎利用全部的時間跟原住民(平埔族)在一起,給他們不少幫助。因此,不難明白為什麼原住民在外教人鄰居的責難下,還有那麼多人來聽道理。郭神父購買了土地,交給他們去耕種,這是吸引他們來聽道裡的主要原因。對那些夜晚來聽道理的人,就為他們準備晚餐,可以吃飽再回去……」

散居他處的平埔族也因為教會的政策而由原居地陸續遷入萬金,進而建立了一個外人眼中的「天國之村」。

19世紀中葉來到台灣萬金地區傳播福音的傳教士們,雖不像在拉丁美洲那樣,將整個在地的傳統信仰文化全面徹底改觀,但一個半世紀下來,萬金這一隅之地成為一個天主教色彩濃厚的村落,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從村外往教堂的路上,就可見到位於路中央高聳巨大的聖母像。至於村內則隨處可見如傳統土地廟、石敢當般的聖母亭、聖母態像等。就連百姓住家外牆上也多飾以天主教信仰為主題的壁畫。至於室內,一般閩南家庭常見的神龕、祖宗牌位,全被聖母、基督、聖人圖像取代。

主流社會異邦之地

事實上,萬金村人一整年的作息、節慶活動,都是圍著天主教的曆法流轉。凡遇天主教的任何大瞻禮,整個萬金村都要大肆慶祝,儼然像是完全自外於台灣主流社會的一個 「異邦」!

今天許多慕名前來萬金教堂一遊的人,鮮少知道整個萬金和赤山兩村,直到目前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權還登記在萬金教堂財團法人──聖徒會名下。類似購地作法,過去也曾以彰化羅厝天主堂和高雄玫瑰聖母聖殿為中心,形成了以天主教徒為主的聚落。不過,隨著社會變遷,羅厝和玫瑰聖母聖殿早已將土地開放給教徒認購,隨地權不斷轉手流失後,天主教聚落因而瓦解。

萬金大教堂除部分土地因1951年開始施行三七五減租政策,以低廉價格讓渡給一些村民外,主要地權迄未開放,因而保留住了當今全台唯一一個立足於教會土地,圍繞教堂而居的天主教村落。大多數村民目前每年仍需繳納少量的地租給教堂,轉由其匯總後作為地價稅上繳國庫。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一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