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台北市金華國小校長曾振富在教育界已40年,擅長以貼近生活的方式,傳授自然科學;108課綱上路後,曾振富每月也舉辦講座,協助老師如何面對新課綱及教學建議,秉持「生活進、生活出」概念教導學生;他認為,教學不該直接給結果,應該讓學生逐步探究,曾振富說:
「簡單才長久,慢慢做才會快。」
2
劉駿耀教官17歲開始捐血,已固定捐血超過28年,他的太太曾因為開刀輸血、岳父早年也曾經用血,「身為受血人家屬,捐血自是當仁不讓」;擔任桃園高中教官一職後,劉駿耀也常帶學生捐血,去年11月獲得「109年度績優捐血人代表」表揚,他表示:
「期望藉由我的努力與推廣,凝聚更多人的力量,讓善的循環持續擴散。」
3
窮苦鹽工的兒子陳啟村,13歲到佛像店當學徒後,開始對寺廟雕刻產生興趣,為了精進技藝,他存了好幾個月的薪水,買一台單眼相機,到全台拍攝寺廟,還曾偷翻「媽祖」神衣,觀察神像雕刻紋路;2020年獲文化部登錄為「人間國寶」,陳啟村說,「感恩一路走來遇到的貴人」,他說:
「感謝上天的祝福,讓我的生活因藝術而豐富,生命因創作而永恆。」
4
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梁丹青,除了鼓勵學子透過鏡頭說故事,讓更多民眾了解食農教育的重要;她也會帶學生進校園、社區分享「用吃改變自己、改變台灣對食物與農業的觀念」,被稱為「食農教育大使」。梁丹青說:
「能堅持這麼多年,是因為『愛』。」
5
台東縣大武鄉大鳥部落35歲的排灣族林司降,20歲時有名長輩對他說「如果沒人學,部落文化就真的會消失了」;林司降毅然放棄飯店廚師的工作,返鄉學習山海經驗、傳統歌謠、母語及編織,最後成為祭師,不僅帶著部落青年復振傳統文化,也到學校教導孩子。林司降說:
「傳統文化這條路,我走得心甘情願!」
6
菲律賓非營利組織「希望學校」(Espoir School of Life),位於鄰近施亞高(Siargao)機場的德卡曼鎮(Del Carmen),社區居民大多以工地、務農維生,收入不穩定,因此希望小學提供免費的教育資源、文具等,希望終結貧困循環,學校負責人拉巴卡(Jerlyn Rabaca)表示:
「我們必須提供這些孩子免費教育,和可能的人生選項,讓他們有足夠知識做出正確的抉擇。」
7
高雄市小港國中輔導老師黃英俞原本是資訊教師,3年前因眼疾失去視力,靠著導盲犬Visa的陪伴,走出人生低谷,並以自身的故事,感動、導正行為偏差與中輟生回校,也讓受挫學生找回自信;黃英俞說,守護邊緣孩子成為自己終身使命,他也從中治癒了自己,黃英俞說:
「盲人的世界是全黑的,但要努力要為自己開燈,從每次幫助孩子中找到光線,也再重新認識世界的美好。」
8
樊海豔是中國大陸江西省宜春市特教學校的1名輔導員,擔任聽障班語文及舞蹈教學工作,為聽障學生講解節奏、動作要領、表達音樂的內涵,成為她的一道難題;經過2年的摸索,她不只能用手勢迅速傳達節拍和口令,也逐漸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樊海豔表示:
「聽障孩子雖然生活在無聲世界裡,但他們的內心依然渴望精采,我希望能用舞蹈開啟他們的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