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1.已故「人間國寶」王保原一生鑽研「剪黏泥塑技術」,以「甲毛」、「摃槌」等精湛剪黏技藝令人驚歎,作品遍及台南各大廟宇,2017年時也曾榮獲文化部第4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是文化部公告指定的「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他說:
「我的人生劇本如此,因為有興趣,所以就一直做到老。」
2.主持人于美人過去曾是補習街的高中國文補教名師,當年以本名于耘捷和英文補教名師徐薇,曾在同一個補習班任課,一教就教了8年;當時月收入就突破10幾萬,後來被電視台聽到口條不錯才進軍電視圈。她說:
「不管你現在身處什麼狀況,培養讓自己舒服的節奏感,絕對是讓生活更幸福的關鍵。」
3.美國著名行為科學家BJ.福格博士(BJ Fogg PhD),提出「大規模人際說服」模型,運用在課程教授,探究社群網路如何影響他人,其中有位學生斯特羅姆利用學到的社群知識,與克里格一起創辦了Instagram。福格博士說:
「一般人認為的堅持,只是被迫重覆做同一件事,忽略真正的堅持是養成習慣。」
4.裕隆集團前董座嚴凱泰2018年前因食道癌病逝。身為企業二代的他,在裕隆最風雨飄搖的時刻接棒,一肩扛起這個超過5000位員工的龐大企業體,在台灣的汽車工業史上留下深刻的足跡。他說:
「當你不停怨天尤人,其實是在對不起自己。」
5.91歲吳昭新在30年前架設「老醫之家─台灣健康資訊網」,率先帶動網路衛教風潮,近年致力台語教育、俳句研究。他也擔任40多個臉書粉絲團「版主」,用App叫外送、網購,走在科技浪潮前端。他說:
「不是我跟著時代,是時代跟著我!」
6.南韓92歲的朴春子自幼家貧,10歲開始就販賣紫菜包飯支撐家計,省吃儉用共存下6億5000萬韓元積蓄(約新台幣1508萬元)積蓄,近日全數捐給兒童和身障人士基金會。去年12月受文在寅總統伉儷褒揚。她說:
「幫助別人是最有趣的,幫助身障者時,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
7.邵雨薇從演員斜槓到作家,透過文字梳理自己30歲後的人生,推出《致,一直過於努力的妳》一書,她把自己30歲前關於家庭、工作等的內心記憶透過文字抒發,盼能讓所有努力的人都能有所共鳴,她寫道:
「為什麼要逃避曾經受過的傷害?擁抱它以後,就能笑著面對了,對吧?」
8.傑森.塞爾克(Jason Selk)是美國頂尖的績效教練之一,每年至少發表20次專題演講,合作對象遍布各產業,包括奧運選手、超級明星運動員、財富500大企業和高階主管等企業。他在《正向專注力》寫道:
「當你聚焦於表現良好之處,就會有更多好的表現,這就是卓越領導者都善於利用的雪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