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1.桌球國手莊智淵在打球之餘,經常在臉書發布流浪犬送養消息,日前他得知新北市動保處8個動物之家,收容近1400隻犬貓,便捐贈2800公斤飼料,給動物之家的流浪犬增添營養;他愛狗的行為,也影響在球館練球的學生,一同學習愛護動物,莊智淵說:
「施比受更有福,看似是在幫助動物,其實在付出過程中得到很多,自己才是受惠的一方。」
2.劉若苗為了幫家裡還債,高一便開始半工半讀,但她憑著出色的外表,成為兼職模特兒;人生似乎開始有轉機的她,卻在2018年確診「紅斑性狼瘡」,她藉由控制飲食跟運動,不只讓狼瘡復發頻率變低,更因在社群分享抗病心得和運動人生,獲得許多工作機會。 她說:
「眼淚背後是故事,只要懂得愛自己,故事結局就會是成長,人生才會愈走愈順。」
3.64歲廖瑩靜年輕時曾罹患憂鬱症,靠著手工藝創作逐漸走出陰霾,曾獲日本CRFA絲帶花藝證書;退休後,為發展事業第二春,參加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南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學習創業與行銷知識,並獨自開創品牌;成功圓夢的她,是親友眼中的「超潮」阿嬤。廖瑩靜認為:
「不論幾歲,只要願意就可以做得到。」
4.Dance forum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曾是兩廳院藝術總監;1999年在舞蹈類別獲得「國家文藝獎」的她,全力支持藝術家的創作,甘心扮演台灣藝術行政的開路先鋒,更樂意走進校園、接近群眾,引領大眾一窺現代舞的堂奧。平珩認為:
「人生別只追求疊加,應過濾出精華中的精華。」
5.中國大陸紫砂陶藝家呂俊杰,結束3年學徒生涯後,為了加強理論學習,他先到中央工藝美院學造型,後來又去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學雕塑;在他創作的百餘件作品,幾乎件件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除了從傳統中華書畫創作中汲取養分,也將武術的剛柔融入壺裡,呂俊杰認為:
「藝術家應該用作品來反映時代的美好,要陽光、正能量。」
6.原本打算到廚藝界大展身手的鄭宇辰,沒想到一場車禍,導致他終身都必須在輪椅上;即使面對人生無情的打擊,他仍不放棄創造新的可能,現在不但在網球找到目標,更在2020年國際網球公開賽未來組中獲得冠軍,朝帕運國手邁進。談起人生挫折,鄭宇辰表示:
「勇於面對,解決它就好了,畢竟我的人生這麼長。」
7.日職西武獅隊野手吳念庭,高中就到日本讀書、打球;他說一個人去日本很辛苦,語言、文化都很不同,前3年都在學語言,有些同學還會笑他說「學了3年怎麼學不會」;不想被看不起的他,更下苦功學習,終於在球場上找到自己的風格,吳念庭說:
「遇到困難和挑戰,不要害怕失敗,接受、面對它,它會帶著你成長。」
8.雲林縣土庫鎮中山路有間麵包老店,老闆方振南、蔡女珠夫妻面對瓦斯費、麵粉等材料漲價,依然堅持薄利多銷,麵包售價20年來不超過15元,當天沒賣完的麵包,也全送給獨居老人或貧困家庭;方振南表示,土庫老人及幼兒居多,大多是經濟弱勢族群,若價錢賣高,消費會增加困難,他說:
「自己辛苦點,有飯大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