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新北市立圖書館萬里及石門分館2018年起,幾乎每個月都會收到神祕人寄來的新書,目前累計有51箱300多冊;神祕人是住在高雄的李先居,他先從考試用書等做捐贈,後來也開始捐熱門書籍,地區從台中擴及到其他縣市,雖然每個月都要花費近2萬元購置新書,但李先居表示:
「讓世界的人變聰明,對你有什麼損失嗎?」
2
吳炎村原本台糖擔任工程師,心疼岳父母長期病痛纏身的他,34歲時轉身習醫;2003年他來到雲林縣虎尾的若瑟醫院復健科任職,不僅協助執行早療業務,更在口湖、斗六與台西地區開設早療據點,在當地人眼中,吳炎村是「雲林早療先驅」,他表示:
「我是醫師,能做的很有限,但我將盡我所能,來呵護這群上帝創造的小天使。」
3
蘇格蘭格拉斯哥18歲少年隆巴德(Dylan Lombard)1歲半時,出現聽力不佳及早衰症狀,但10年後才確診為MDP症候群,疾病讓他的身體無法儲存脂肪、下頷骨發育不全等,目前全球僅13個病例;疾病讓他無法參與體育活動,但他在11歲時發展出對攝影的熱情,隆巴德認為:
「沒有人該害怕自己的處境,重要的是要繼續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毅力是關鍵,永遠不要放棄。」
4
陶藝家黃各輝數年前,曾於交趾陶工作室當學徒,因而愛上做陶生活;他的創作皆從生活日常出發,因為自己喜歡喝茶而製作茶壺、媽媽喜愛插花於是製作花器,至於用什麼土、釉藥、窯,都根據當下心境與想法。黃各輝說:
「單純享受創造的美好過程,本身即是難能可貴。」
5
澳洲農學家托尼.芮納多(Tony Rinaudo)在1981年搬到非洲尼日展開造林計畫;最初2年植樹失敗,他憑藉信仰與想改變世界的渴望堅持下來,最終研究出「農民管理天然資源再生技術」(FMNR),讓貧脊之地再生。托尼說:
「即便遇到困難,努力不懈,都能對世界做出貢獻。」
6
杜佩柔是小耳症的患者,小時候曾經歷一段「否認」和「憤怒」的情緒,如刻意用頭髮遮蓋右耳等;現在的她已無懼外在眼光,積極參與校園活動,學習法國號及大提琴,也在社團演出時擔任首席,不受右耳失聰影響。杜佩柔表示:
「小耳症讓我更懂得惜福,珍惜左邊耳朵能聽見聲音,更專注聆聽音樂的美妙。」
7
台南64歲的伍國賢務農逾30年,多年前罹癌的他,在樂觀抗癌的同時,獲悉家扶社工常為籌措寒冬送暖活動經費奔波,恰巧每年此時正逢採收季,因此主動捐贈椪柑讓家扶義賣,所得全數作為活動經費;今年是他捐贈的第5年,伍國賢說:
「自從與家扶結緣後,更能體會能幫助人的快樂,只要能力所及,會繼續捐下去。」
8
日本首屈一指的壽司職人小野二郎(Jiro Ono)終身奉行「做好一件事」,他的店面「數寄屋橋次郎」,被評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除了連續12年獲得《米其林指南》3星評價,美國總統歐巴馬訪日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選在他的壽司店款待。小野二郎表示:
「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是成功的祕訣,也是讓人敬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