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國際傑出青年英文禪學營
時間:2007年7月27日
地點:佛光山台北道場法堂
提問十一:在這個世界上,如何才能不執著?如何才能保持不動心?
人一旦有了執著,得到了,就不肯放下。不過,如同揹著一個行李,走來走去,不肯放下,總是很辛苦。所以,人生當提起時要提起,當放下就要放下。
有一個年輕人去爬山,不慎滑落山谷,幸好被一棵小樹絆住,不致掉落。但是身子懸在半空中,向上一看,峭壁懸崖;向下一看,萬丈深坑,年輕人頓時感到恐慌,不覺驚聲尖叫:「佛祖,快來救我啊!」
這時,佛陀真的出現了。佛陀說:「我是來救你的,恐怕你不會相信我。」年輕人一聽,就說:「佛祖,到這個生死關頭,我怎麼會不相信你?」佛陀說道:「既然你相信我的話,把你的手放下!」年輕人聽了,叫道:「手怎麼能放下來?」只見他手抓得更緊,佛陀便說:「你不肯把手放下,我怎麼能救你呢?」
面對如紅塵白浪般形形色色的人間,要對金錢、愛情、酒色、名利不動心,並不容易。所謂「講時似悟,對境生迷」,有的人嘴巴會說不動心,但境界一來,還是把持不住自己。人的心好比猴子跳動不停,即便是用鍊子,也扣不住牠,只有等到牠沒力氣跳了,自然會被降伏。
佛教主要在訓練我們不動心。例如《金剛經》就在說明如何降伏其心,也就是不動心的道理。無所求,才能不動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能不動心;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不被塵勞誘惑,不為別人牽動,才能不動心。有的人窮畢生之力,就是為了降伏其心、不動心,然而這卻不容易做到。
對於世間一切,我動不動心?我在佛教裡修行將近七十年,自我反觀,也才只有六十分的程度,是到了最近這幾年,年過八十,才有了一些不動心的心得。不動心很難做到,但是不能因為困難,就不去努力。
提問十二:如何才能有神通?
不可得到神通啊!得到神通很痛苦。例如:你沒有天耳通,即使隔壁有人罵你,也聽不到,日子就能過得快樂。有了天耳通,聽到那邊有人罵你,你就不會安心坐在這裡聽我說話,會想去跟他吵架、理論。假如你有天眼通,看到弱肉強食,種種淒慘的自然界現象,會自在嗎?再如明年我可能會死亡,就因為現在不知道,所以活得很自在,如果我知道明年會死亡,現在我也就活得不自在了。
神通是透過修行自然達到的境界,也唯有涵蓋戒律、禪定的神通,才不會讓神通成為苦難。
提問十三:站在科學家的角度,如何解釋神通的存在?倘若佛教與科學的觀點不同,又如何達到共識?
神通是一種熟能生巧的事情。特技、魔術表演,神乎其技的演出,不就是神通嗎?口渴了,喝下一杯水,不渴了,不也很神奇嗎?一句話能令人歡喜或痛苦,這一句話不就是神通嗎?所以,神通不是科學的創造或哲學的思考,而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人類發明望遠鏡,不就是神通嗎?遠至歐洲、美洲的電視、電台廣播,我們都能收聽得到,不就是天耳通嗎?仔細體會,生活裡到處都有神通存在。
提問十四:身為一個在家人,如何在修行與世俗中取得平衡?比方我雖然想要不執著感情,但還是希望能夠談戀愛。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請問如何求得平衡?
中國的孟子曾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以要捨棄其中一個,才能得到另外一個。如同,剛才你所提的談戀愛,戀愛的對象不能同時有好幾個,只能一個,其他人可以做一般朋友。
佛教允許大家在世間上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生活,例如過出家的生活或是在家的生活。其實出家的生活裡,也能談戀愛,例如我愛佛陀,就是跟佛陀談戀愛。因為我愛了佛陀,就不會再愛耶穌;我愛了佛陀,就不會再愛穆罕默德。所以,信仰的本身就是愛。這個「愛」,在兩相比較之下,當然是同而不同。
提問十五:參加此次活動期間,我體會到幫助別人之前,必須先幫助自己。這段日子,我克服了很多恐懼,比方以前不敢在大眾面前說話,現在敢了;過去對人充滿恐懼,也有相當大的分別心,但是現在了解到我跟別人其實是一樣的,突然覺悟到原來我們都是平等的。自此之後,我的害怕減少了。這也是對真理有一點體悟嗎?
真理是普遍、平等的,能體會到這個道理,你就會變得偉大。好比空氣任人呼吸、陽光普照大地、大地承載萬物,它們普遍、平等地給施眾生,不嫌棄也不分別,所以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