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覺」,就是自我要求、自我肯定、自我啟發、自我覺悟,也就是佛陀教我們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二、用自覺對治無知
有一道謎題說:「三點若星相,橫勾似月斜;披毛因它起,成佛也由它。」這個答案說的,就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不是只有父精母血、因緣和合而有的「肉團心」,除此之外,我們每天都在對境生起「緣慮心」、「思量心」、「積聚心」,也就是對人、對事、對境,生起種種的好惡、分別,種種的比較、計較,甚至怨恨、不平、自私、執著等種種虛妄不實的心。
這些不好的心,如果我們不把它管理好,任由它翻雲覆雨、興風作浪,帶著我們上山下海、升天入地,那麼不只是今生受苦受難,來生還可能披毛帶角,不復為人。所幸,我們每個人都還有一顆「真如心」,只要我們懂得把心管好,把內在的佛性開發出來,那麼不只是今生可以有大成就,甚至將來成聖成賢、成佛作祖都綽綽有餘。
只不過凡夫眾生累劫以來,積聚的習氣太重,所以要調伏這顆「頑固難化」的心,也不是那麼容易。佛陀在經典裡,曾把我們的心作了種種的譬喻。例如說:心如猿猴難控制、心如電光剎那間、心如野鹿逐聲色、心如盜賊劫功德、心如冤家身受苦、心如童僕諸惱使、心如國王能行令、心如泉水流不盡、心如畫師描彩繪、心如虛空大無邊等等。
因此,如何把這顆如猿猴般時刻跳動不停的心看管好,如何把如強盜般劫取我們功德法財的盜賊擒拿住,在經典裡也有種種的方法,如「四念住」、「五停心」、「六妙門」、「九住心」、「九想觀」等等。但是我想,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覺」。
我常說,一個人平時有老師教育我們,給我們覺悟,那是「緣」;而「因」,就是自覺。所謂「自覺」,就是自我要求、自我肯定、自我啟發、自我覺悟,也就是佛陀教我們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佛陀要我們皈依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這就叫「自依止」;皈依法、皈依真理、皈依自性的光輝,就是「法依止」;不要隨便給人牽著鼻子走,就是「莫異依止」。這就等於禪門的教育,禪師教育弟子,他不會跟你作說明,而是要讓你自己去參;因為自己覺悟的,才是自己的,自己不覺悟,我說的還是我的!
這也如同自己的身體,要想獲得健康,平時就要注重飲食、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能只是一味地依賴外在的補品,利益有限。所以禪門裡也有所謂的:「由門入者,不是家珍;從心流出,才是本性。」
一個人如果能夠時時自我覺悟,例如:自覺自己對人不夠好、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對做事不夠賣力、對求學不夠用功,或是對父母家人不夠盡心、對親朋好友不夠盡力,甚至對國家社會的服務奉獻不夠;能夠時時自覺自己不好、不夠、不足,就會不斷精進,努力向上。
如此日積月累,你的道德人格自然會日日增上,你的人緣福德,也會日日增加,甚至你的智慧覺性都能日日增長。有了覺性,一旦有不好的念頭生起,自能即時察覺,即刻阻斷外緣。王陽明先生說:「捉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但是有了自覺,還怕心中的盜賊不能手到擒來嗎?
所以,「自覺」就是最好的管理,唯有透過「自覺」,才能把自己的身心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