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石光銀治沙集團董事長】 石光銀 在沙地築起綠色長城

文/記者黃垚、姜辰蓉 |2021.09.26
1235觀看次
字級
石光銀在「狼窩沙」蓋起小學,讓沙區27名孩子走進課堂。圖/新華社
石光銀行走在自己承包的沙地上。圖/新華社
一九八○年代中期,尚未寫出小說《白鹿原》的作家陳忠實,曾在毛烏素沙地行走時,一輪又圓又大的滿月成為他美好回憶。而在陝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光銀的記憶中,那時候月亮出來,風沙都把月光颳得昏黃,貧瘠的土地沒有多少糧食。圖/新華社
榆林市北郊的鎮北台,見證著毛烏素沙地從由黃變綠的逆轉和榆林城的變遷。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垚、姜辰蓉

一九八○年代中期,尚未寫出小說《白鹿原》的作家陳忠實,曾在毛烏素沙地行走時,一輪又圓又大的滿月成為他美好回憶。而在陝西石光銀治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光銀的記憶中,那時候月亮出來,風沙都把月光颳得昏黃,貧瘠的土地沒有多少糧食。

一九八四年,中國大陸出台政策,允許農民承包治理「五荒地」,石光銀就在這一年決定專心治沙。經過三十多年努力,他所承包的國營、集體荒沙鹼灘上種活了五千三百多萬株(叢)喬灌木林,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築起一條長百餘里的「綠色長城」。

治沙講究科學不蠻幹

當年,辭去鄉農場場長工作、賣掉家裡賴以生存的八十四隻羊和一頭騾子的石光銀,帶著六戶村民承包三千畝荒沙地。「東拼西湊才湊夠樹苗錢,好在天公作美,當年樹苗就活了百分之八十五。」石光銀感到慶幸,雖開局不易,但收穫尚好。

但很快,挫折不期而至。一九八六年,他決定挑戰十年九旱、寸草不生的「狼窩沙」,卻沒想到,遭遇了十多次六級以上大風,壓倒了九成的樹苗。第二年,悲劇重演,存活率僅百分之二十。

月色朦朧,前路無解。不少村民退出,但石光銀仍有執念——他找林業技術員請教、到外地學習治沙經驗,一九八八年春天,用學來的「障蔽治沙法」固定住流沙,八成樹苗得以存活。

成功治理「狼窩沙」,為石光銀打開了治沙竅門,也讓他意識到要講科學、不能蠻幹。他在「狼窩沙」蓋起小學,希望孩子不再吃不識字的虧。他說:「下代人應該用高科技造林治沙。」

「治沙並不等於單純植樹造林,治沙、治土、治鹼都是為了治窮,群眾是要算這個賬的。」他說,「但如果不治沙,脫貧致富就只是一句話,治沙走在前面,糧食產量才能提高,致富才有希望。」

依託當地林草資源,他主要發展畜牧業,這些年他辦起秀美林場、三千噸安全飼料加工廠、林業技術培訓中心……

透過公司+農戶+基地,帶動當地群眾脫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松柏園、生態林等的建設使荒沙治理、苗木培育、休閒旅遊一體發展,惠及一千五百多戶農戶。幾年前,他還捐給當地人民幣四十五萬元,支持村民繼續發展設施農業。

平心靜氣欣賞毛烏素

這幾年,在調研中,石光銀發現當年栽種的灌木林壽命短、經濟價值小、觀賞性差,二次沙化可能性很大。他果斷開始二次植樹造林和低產林改造,並將推廣新樹種寫進建議裡。

「以前誰能想到我們這裡長松樹啊!」石光銀說,「去年我種了七千多畝樟子松,今年打算再種兩三千畝。」最開始把流沙治住,粗放型造林,之後再把高標準樹種引進來。石光銀認為這個過程「順理成章」,「要把高科技引進來,把人才引進來」。

石光銀的孫子石健陽在大學選擇了林業技術專業,畢業後回到定邊。現在,他接過爺爺手中的接力棒,帶動周邊技術人才發展林下經濟。

沙地中流動沙丘已難覓蹤影,綠油油的植被下,開始形成薄薄的腐植質。石光銀終於能平心靜氣地欣賞毛烏素的風景——月光清澈,樹影婆娑。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