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中民家有母犬,烹而食之。
其三子犬各銜母骨,抱土埋之,
伏地悲鳴不絕。
里人見而異之,共傳為孝犬云。
—《聖師錄》,朱幼蘭書
圖/豐子愷
文/林少雯
淮安城中民家有母犬,烹而食之。
其三子犬各銜母骨,抱土埋之,
伏地悲鳴不絕。
里人見而異之,共傳為孝犬云。
—《聖師錄》,朱幼蘭書
讀到〈犬埋母骨〉的故事,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世上的事無奇不有,只要想及,狗是通人性的動物,又是與人類一樣的有情眾生,就會了解牠們的感情世界。
這則護生畫述說的是江蘇淮安地方,有一戶人家養了一隻母犬,母犬生下三隻小犬,牠非常疼愛孩子,犬母子在主人家中過著快樂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原來主人家嗜食香肉,養狗不是為看家,不是為陪伴家人,而是為了一飽口腹之欲。終於,這隻母犬先遭殃了,牠被主人家宰殺,並加入各種食材、佐料,然後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圍坐一桌,品嘗香肉大餐,席間還大讚料理佳、口感好。
母犬的屍身都進了主人一家的肚子裡,啃食剩下的殘骨,則是倒進垃圾桶。三隻小狗含悲忍淚,到垃圾桶撿出母犬的屍骨,跑到院子裡,用爪子刨開泥土,挖了一個洞,將母親的遺骨放進洞內,再以土將洞填平,埋葬了母親。
這個故事多麼令人感到痛心!母犬已死,留給生者那生離死別的痛,是痛徹心扉的。
試想,在母犬被捉拿綑綁時,那掙扎、求援無望的呻吟,到驚恐的哭號、臨死的恐懼,母子連心,三隻小狗完全感同身受。母親那臨死的號叫聲中,有告別、有叮嚀、有不捨孩子的哀鳴,但是小狗太弱小了,無法救下媽媽,牠們回應母親的吠叫聲,以及焦急地為母親求饒的喊叫及抗議,主人都充耳不聞;即使聽懂了,但口腹之欲是多麼難以戒除,喉下三寸之地,那一口吞嚥美食的滿足感,讓多少眾生受盡苦楚,令人無言!
這一則護生故事告訴世人,狗是有靈性的眾生,牠們的心靈也會受傷,牠們愛媽媽,知道生離死別的痛苦,牠們收葬母親遺骨以盡孝道,這種舉動甚至勝過人間的不孝子孫!有慈悲心的人,讀了這幅護生畫,心中的不忍,真是無以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