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1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25】幸福第九道② 精進是善法的力量 與一切功德相應

星雲大師 |2021.06.27
2807觀看次
字級
觀無量壽經變相菩薩/位於安西林榆窟第25窟

文/星雲大師

二、發憤精進,中道而行

經常聽人說「懶惰鬼」,其實懶惰也是一種魔障,會讓人精神萎靡不振,一遇到困難挫折,就灰心退縮。要怎麼對治它呢?「精進」是醫治懈怠的良方。

什麼是精進?純而不雜曰「精」,前而不退曰「進」。所以,精進就是努力向前、擔當負責,就是一心一意、念茲在茲於自我的昇華與擴大。就好比運動選手,自許能跳得更高、跨得更遠、跑得更快,就會有力量。

凡是壞事,都要勇敢地不做,這就是精進;凡是好事,都要勇敢地去做,這就是精進;平常自己當得放下就放下,當得提起就提起,這就是精進。乃至於想要離苦得樂,也必須精進。

綜觀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哪一個不是因為精進而有成就的?例如:觀世音菩薩若沒有精進的精神,怎能「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地藏菩薩若沒有精進心,如何做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玄奘大師西域取經,幾乎命喪沙漠之中,但他寧願向西天一步死,也不願往東土一步生,如果沒有為教精進的精神,怎麼能有這般的堅持呢?

懈怠是眾行之累,是人生的大病,《華嚴經》裡形容懈怠的人,說:「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所以,人要想有所成就,不能說天氣冷,就不作務;天氣熱,就不做事;身體疲倦,就不工作;書讀累了,就不想讀,要想自己明日比今日好,未來比現在好,就要發心精進。

在佛教裡,把懈怠當作魔王,這個懈怠的魔王經常與我們的精進心、向上心作戰,一心一意想要打敗我們的發心發願。因此,佛經裡鼓勵修行者要效法木魚的精神,精進不懈;水中的游魚,眼睛終日不閉,佛教以木頭做成木魚,即在勉勵修行人要像魚一樣不懈怠。

佛陀的弟子阿那律,有一次在佛說法時睡著了,佛陀呵斥道:「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聽後,心生慚愧,發願從今以後不再睡眠。

之後每天二十四小時,阿那律不是打坐就是誦經,非常精進,但是不久,由於睡眠不足,就把眼睛給弄瞎了。佛陀十分憐愍他,教授他修習金剛照明三昧法,而得天眼通,後來終於成為佛陀座下「天眼第一」的大弟子。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孔子的弟子身上。有一回,孔子大白天對著莘莘學子傾囊相授,弟子宰予卻猛打瞌睡。於是孔子便責罵宰予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人在睡眠時,諸根無法運用,就如同死去一般,所以過度睡眠,就是放逸、懈怠。一個人不精進,怎麼會有前途呢?尤其在道業上不精進,修行怎能成就呢?因此,佛陀與孔子也就對打瞌睡的弟子特別嚴厲了。

《佛遺教經》說:「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大智度論》也說:「精進是一切善法的力量,能出生一切諸道行,能與一切功德相應。」所以,一切諸事都是由精進而得興起,勤勞努力才能不斷進步。

但是很多人把精進視為辛苦不樂之事,其實精進是辛苦?是快樂?如同掃地,掃時汗流浹背,看似很辛苦,但是掃完後,身心輕鬆舒暢,卻是很快樂;寫作文章,挑燈夜戰,似乎很辛苦,但是著作完成,回想起來卻覺得很美好。所以,精進是快樂的,你不精進也就沒有這種快樂的體會了。總之,就如《勸發菩提心文》所說:「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進的苦樂多少,在智者心中自有定論。

不過,有時休息也是一種精進。佛陀有一位名叫聞二百億的弟子,他曾是個音樂家,出家後因為過度精進,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雖然佛陀叫他修行不要著急,可是他總聽不進去,寧可不要身體,不要性命,也要精進修行。

有一天,佛陀問他說:「聞二百億,你過去是做什麼職業的?」

聞二百億回答:「我是彈琴師。」

佛陀就問:「假使琴絃太緊了,彈奏時會是什麼結果?」

「若太緊,絃會斷!」

佛陀再問:「若絃太鬆了,又會如何呢?」

「若琴的絃太鬆了,它不會響。」

於是佛陀就告訴聞二百億:「修行也是這樣,太過猛烈用功,反而有礙修行;太過鬆懈,不用功修行,則將無法得道。」

所以,佛教強調正精進,修行不能操之過急,但也不能過緩,過急容易躁進而退,過緩則因怠惰而退,一切要合乎中道而行。

佛教裡,關於精進,有四種修行品目,謂之「四正勤」,又叫「四正斷」,也就是: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這種向上向善,以自利利人為目標的努力,便是正精進。

人的一生,短短數十年歲月,懶惰是一生,精進也是一生,同樣是一生,結果卻完全不同。如果你能精進地修習禪定,禪定必會成就;你能精進地持戒,戒行必能具足;你能精進地聽經聞法,必定多聞而有智慧。世間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下也沒有不勞而獲的利益,凡事精進,就不會空過一生。因此,佛陀勉勵妙慧發起精進,就能不受諸魔阻撓。

三、常勤念佛,生起信願

很多人認為念佛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念佛的真義在於導引眾生生起大信大願。《十住毗婆沙論》說:「初學者,修念佛、懺悔、勸請等法,心得清淨,信心增長,從此修智慧、慈悲等深法。」剛開始學佛的人,可以先念佛求懺悔,消除一些習氣、業障,心清淨了,信心自然增長,那麼再修智慧和慈悲也就容易了。

可是又有人說,念佛只是培養福德因緣,沒能修得智慧,這也不盡然。所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念佛一聲,增福無量」,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無量光代表智慧,無量壽代表永恆的生命。所以,念佛不但是修福德,更是修智慧;念佛可以降伏其心,將清淨的本性發掘出來,找回失落的自我。

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種,舉凡默念、金剛念、追頂念、覺照念、禮拜念、記數念、十口氣念等等,每個人都可依照自己的方式將佛號念熟。而我比較提倡的念佛方法是:

一、歡歡喜喜的念:用歡喜心念佛,將自己觀想的佛與佛的名號融為一體;以純淨的心念佛,念得歡喜踴躍,念得手舞足蹈,念得搖頭擺身,如此必能收到極大的效果。

二、悲悲切切的念:一般人受了苦,總會叫喊:「我受苦了,媽媽啊!」用這種向親人投訴委屈般的悲切感情來念佛,將內心真情實義的佛念出來,自然就能與佛靈犀相通了。

三、空空虛虛的念:一心稱念佛號,念得心無罣礙,念得無身無手無世界,只有悠悠揚揚的一句佛號,從全身毛孔若有似無地念出來;念得人我是非都沒有了,念得天也空,地也空,你也空,我也空,所謂「心中有佛將心念,念得心空及第歸」,這樣也就能體會忘卻時空、身心脫落的快樂了。

四、實實在在的念:念佛的關鍵在於淨念相續,若能將每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一句佛號緊跟著一句佛號,將所見的山河大地,一棵樹、一片田、一間屋、一個人,所有的形形色色都念成阿彌陀佛,念到沒有妄想雜念的境界,那麼我又怎麼不是阿彌陀佛呢?當下的世界又何嘗不是淨土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