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說法圖/原於莫高窟第322窟
文/星雲大師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諸魔。云何為四?一者、了知法性平等;二者、發起精進;三者、常勤念佛;四者、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佛陀即將悟道時,魔王波旬,也就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主,擔心佛陀成佛後,魔宮子嗣因而減少,出於嫉妒和害怕的心理,幻化成諸天魔女來阻礙他成佛,但最後佛陀克服種種恐懼和誘惑,終於成就佛道。
後來,佛陀在各地傳教,魔王波旬依然率領眷屬前往僧團擾亂僧眾修行。甚至表面歸順佛陀,成為佛教的護法,但仍一直在等待機會摧毀佛教。有一天,佛陀告訴他:「佛所說的法是從自性中流露出的純正之法,是無法被破壞的。」
波旬卻回答:「正法時期不能破壞,像法時期也不能破壞,那麼等到末法時期,我就讓我的魔子魔孫穿你的袈裟,現比丘相,來破壞佛法。」佛陀一聽,眼淚頓時流了下來。
佛教中,凡是修行上的障礙,都可以稱之為魔障。《瑜伽師地論》中便舉出四種能奪取人身命及慧命的魔障:
一、蘊魔:即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積聚而成生死苦果,能奪取人的慧命。
二、煩惱魔:即貪、瞋、痴等煩惱,會惱亂眾生心神,讓人修行不能成就。
三、死魔:能讓四大分散,而致無法延續慧命。
四、天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以種種障礙,破壞修行人慧命。
魔不一定都是面露猙獰,醜陋可怕的樣子,魔有時也展現美麗可愛的一面。總說魔有兩種,一種是心外的魔,一種是心內的魔。所謂心外的魔,例如愛情的誘惑是魔,聲色貨利是魔,金錢的陷阱是魔,諸親眷屬障道也是魔;心內的魔,如貪、瞋、嫉妒,會挑起我們的無明煩惱,讓我們陷於不拔之地,所以是魔。
換句話說,無論是內心、外境,會使我們退墮的,會破壞我們尊嚴的,與佛法相違背的,或讓我們退失道心的,都是魔。
所以,魔在哪裡呢?魔不一定在遠處,有時就在我們的身邊,魔遍一切處,但是最壞的魔則還是隱藏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我們應該勇敢面對各種魔的擾亂,不管你身居何種地位、年齡或家庭,想要成功,就必須與魔奮鬥。
當初佛陀經過降魔的過程,才成就佛道,所以要做真正的佛子,就要有向魔挑戰的精神。只要人人能有正當的思想、正派的觀念、正見的思惟、正命的生活,也就沒有什麼魔是不能降伏的了。
佛陀告訴妙慧,菩薩要遠離諸魔,就要成就以下四點:
一、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
《金剛經》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度許多眾生,卻說自己沒有度一個眾生,難道是說謊嗎?不是的,佛陀對人格的尊重已到達極點,在佛陀心中,每個眾生都有佛性,本來都是佛;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大家都是平等的。
一如《菩薩處胎經》所言:「法性如大海,不記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在眾生的法性裡,沒有所謂的是非、善惡與好壞,就如同乾淨的水或汙穢的水流到大海裡,大海都一樣予以包容,不做揀擇。所以,無論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或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凡」,看起來似乎有高下,實際上佛性是平等的;眾生與佛只是名詞不同,但意義是一樣的。
印度的波斯匿王是一位虔誠佛教徒,每次見到佛陀及弟子,都要磕頭禮拜。然而大臣看到國王如此謙恭,卻都頗有微詞,經常勸說國王:「您是一國之尊,至高無上,為何看到一個比丘還要頂禮,難道國王的頭那麼卑賤嗎?」
波斯匿王未發一語,為了讓大臣們了解貴賤的區別,便差人用布包裹豬頭,叫人拿到市場叫賣,並囑咐那位差人在市場上高喊:「這是國王尊貴的頭,特賣五十元!」但是市場上的人一聽是國王的頭,都嚇得紛紛走避,唯恐惹禍上身。
過了幾天,國王再請人拿著豬頭到市場叫賣:「這是新鮮的豬頭,特賣一百元,要買的人趕快來呀!」果然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搶買。
於是國王就跟大臣說:「你們看!一個低賤的豬頭都可以賣到一百元,反而是我的頭沒有人敢買,但是你們卻偏偏要說我的頭無比尊貴,到底生命的尊貴在哪裡呢?」
所以,吾人不應在形相上論價值。人雖有貧富貴賤、智愚美醜等差別,但是在自性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一般人歡喜用二分法,而佛法強調的則是不二法,法法平等,無有高低貴賤,無是非美醜。
蛇爬行時,蛇頭走在前面,蛇尾跟隨在後。但是有一天,蛇尾覺得心有不平,說道:「喂、喂!我們能夠往前走,都是因為我蛇尾在後面擺動的關係,如果我不動,看你怎麼往前走?所以,應該讓我走在前面才對啊!」
蛇頭就說:「一向都是我走在前面的呀!」
蛇尾很不服氣,就把尾巴捆在蛇頭上,蛇頭一時眼花撩亂,只好答應讓蛇尾走在前面。但是蛇尾沒長眼睛,搞不清楚方向,橫衝直撞,最後就掉到懸崖去了。
所以,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的平等,不是盲目、任性的平等;平等是理性的,是適得其所、分工合作的。世間無一法單獨存在,一切法皆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信仰佛教,應該進一步認識法性平等,不落入差別相。
大良禪師在盤珪禪師座下當典座時,為了顧及盤珪禪師身體的健康,決定給師父吃新鮮的味噌。有一天,盤珪禪師發現他碗裡的味噌與大眾所食不一樣,就問:「今天是誰掌廚?」
大良回答:「我認為以師父的威德,應該受到更好的供養。」
盤珪聽後就說:「佛陀一再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哪裡有什麼高低的分別?」說完話之後,盤珪就返回丈室,房門反鎖,關在房間裡七天。大良請求師父原諒,但盤珪禪師仍默然不應。就這樣,大良在門外守候了七天,不吃不喝。
一位信徒見狀,心生同情,就向盤珪禪師說:「師父!您老人家不吃不喝沒關係,但您年輕的徒弟總得吃些東西吧!」
盤珪禪師這才打開房門,對大良微笑說:「我堅持與徒弟吃一樣的食物,等你以後做了老師,也要像佛一樣有著平等心才行啊!」
盤珪禪師心中沒有「老師」的相,泯滅尊卑之分,故能與佛心心相印。
一位禪師吐了一口痰在佛像身上,有人看了很生氣,罵道:「真是可惡,怎麼把痰吐在佛像上呢?」
禪師就問:「請各位告訴我,哪個地方沒有佛?我現在又想要吐痰了。」現場大眾無一人能答。
佛性遍滿虛空,法性處處都在,哪個地方沒有佛?哪個地方沒有法?禪師體證「法性平等」之理,才是真正認識佛者。
天很平等,所以能覆蓋大地;日月星辰很平等,所以能普照世間;地很平等,所以能普載眾生,長養萬物。佛陀說「法性平等」,也就是法界平等、生佛平等、你我平等、空有平等、內外平等、自他平等、時空平等。我心一平,無有不等。一個人若能有「法性平等」的認識,以平等心來看待這個世間,則「四海之內皆兄弟」。因此,平等心不但可以美化自己,還可以美化大眾,美化世間一切,最後圓融法界也就能夠現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