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 讓在家工作快樂又奢侈

潘楠慕 |2021.05.30
1579觀看次
字級
西班牙的普拉森西亞會議中心以創新的超輕材料建造。圖/網路
這棟位於林間的木造建築,既是工作室也是住宅。圖/網路

編譯/潘楠慕

新冠疫情相關避疫和隔離措施助長在家上班的趨勢,一些專家預期,即使疫情結束,未來可能仍有許多企業採取在家工作(WFH)制度;也因此,愈來愈多人嘗試營造舒適的環境,運用藝術美學改造傳統空間,創造更理想的居家和工作場所。

一些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工業空間轉換為充滿美感的工作室,建築師帕爾(Richard Parr)表示:「許多人可能會繼續在家工作,一直在廚房或臥室處理業務並非長久之計,這會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

帕爾多年就買下幾座農舍,分別改造成住家和工作室;他說:「在家上班的缺點是容易讓工作打亂生活步調,長期與外界脫節,日常生活的雜事也可能干擾工作。我把其中一座農舍改建為工作室,這樣一來我不須通勤,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同時也能避免工作和家庭生活相互影響。」

貝魯特200Grs藝術與設計工作室的聯合創辦人哈德(Rana Haddad)和哈徹姆(Pascal Hachem),則把工作室的環境設計為住家風格;他們的辦公空間以一張大桌子為重心,繪圖、製作模型、開會、用餐都在這張桌子上進行,融合家庭和工作的元素。

還有一些設計師在親近自然的環境打造住家和工作室,日本建築師鈴木誠(Makoto Suzuki)在北海道以木造建築物創造生活和工作空間,並且為親友保留度假時可以留宿的房間。

地產開發商安德森(Simeon Anderson)表示,他的工作室是以舊的飛機場改建,設有開放式辦公室和公寓。他說:「這裡的空間寬敞,我們可以選擇最喜愛的區域工作,下班後可以立即回到私人空間,這是一種奢侈。」

安德森表示,如何打造在家上班的空間,沒有絕對的答案,應基於個人習慣與需求來設計;有些人重視隱私,有些人喜愛開放空間,規畫劃的重點是運用美學和創意,整合家庭生活和工作環境。



捏陶慢活 網路成癮解毒劑

陶藝愛好者表示,在許多人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之際,節奏緩慢的陶藝創作能讓人感受觸摸的力量,而且會迫使人們放下手機和平板電腦,堪稱完美的網路成癮「解毒劑」。

手工製作陶器的手續其實極為繁瑣,從調製黏土到塑形以及最後的乾燥、燒製,過程從數小時到數周不等;儘管如此,陶藝受歡迎的程度,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卻愈來愈高。知名的工作室包括倫敦的「轉動地球」(Turning Earth)、紐約的「布魯克林陶土」(Brooklyn Clay)、匈牙利的凱奇凱梅特(Kecskemet)陶藝工作室等;這些工作室為初學者提供短期體驗,也開設長期會員課程。

經營「布魯克林陶土」的薇佛瑞柯(Jennifer Waverek)表示:「捏陶能夠舒緩數位世界的壓力,拉坏會打斷原本查看手機或筆電的習慣,讓人把思緒集中;陶土乾燥和燒製的速度無法加快,當前的科技再進步,製作陶器所需時間依然和兩千年前一樣。」

薇佛瑞柯坦言,社群媒體的推廣,確實有助陶藝盛行,但兩者並不衝突;透過科技力量,能讓更多人體會陶藝的好處。西班牙陶藝家費南德茲(Pablo Fernandez)表示,他原本患有嚴重的躁鬱症,後來在治療師推薦下開始製作陶器,順利擺脫抑鬱。

「轉動地球」的共同創辦人莫恩(Tallie Maughan)則指出,陶藝的迷人之處在於作品的獨特性,以及創作的成就感;她表示:「很多工作的最終結果往往只是數據,沒有實體成果;陶藝創作可以獲得自己親手創造的獨特作品。」

「轉動地球」的學員薛帕德(Tony Shepherd)熱愛陶藝,他說:「我不曾上過美術學校,從小我就被要求往理工領域發展。後來我接觸了陶藝,發現了它的迷人之處;我使用黏土並耐心地製作出有用的、漂亮的物品,這讓我非常振奮。」

從事陶藝教學已三十年的霍森(Duncan Hooson)認為,數位時代的生活步調過於快速,陶藝大受歡迎不算意外,因為「製作陶器能放慢節奏,讓心靈沉澱,還可培養耐心」;他也相信,對陶藝的熱情可望代代相傳,「年輕世代投入數位科技的時間已經很長,他們也想了解如何實際製作物件,捏陶非常符合他們的需求」。



人類、環境和諧互動 設計新元素

未來的建築和設計充滿想像空間,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危機和社會不平等之際,身兼資深策展人、文化顧問並擁有當代建築與設計專業的嘉莉莉(Beatrice Galilee)列舉八大設計新元素,希望這些創意和構想能讓世界更美好。

一、順應自然

嘉莉莉指出,女權主義哲學家哈拉薇(Donna Haraway)並非建築師,卻是當今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哈拉薇相當重視人類與自然界的公平互動,這個觀念受到許多建築師推崇,也正在改變設計方式。例如,日本的Art Biotop水上花園使用了一百多棵樹木,全部是由鄰近區域移至建築地點,避免為了創造夢幻美景而破壞自然環境。

二、減量、回收

處理廢棄物的「減量、回收」觀念,也可應用在建築設計上;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Rotor和位於巴黎的Lacaton&Vassal等公司,致力研發如何減少材料的浪費。嘉莉莉指出,建築業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近四成,減少建築材料的浪費並重複使用,對環保至關緊要。

三、材料創新

使用創新材料,有助減少建築物對環境的衝擊;例如,乙烯四氟乙烯(ETFE)是一種輕質塑膠材料,可為建築物降溫;西班牙的普拉森西亞(Plasencia)會議中心,建造時就採用這種高分子材料。另外,就地取材、採用傳統工法,也能有效減少碳足跡。

四、對抗不公平

嘉莉莉表示,美國一些城市仍留有種族主義和種族隔離的影子,未來的都市計畫須設法消除,因為這足以決定社區的繁榮或衰落;他認為,建築和社區的設計,必需兼容並蓄,盡力避免歧視、排擠等現象。

五、社區營造

適當的建築設計,能創建更公平的社區。以英國創意團隊「Assemble Studio」的《格蘭比四條街》(Granby Four Streets)社區營造計畫為例,團隊成員來自建築、藝術與設計等領域,結合不同專業探討「人」與「空間」的關係,為老舊社區注入創新的力量,修復廢棄房屋,並創建共享花園。

六、不設限的公共空間

嘉莉莉指出,美妙的場所不該被獨占,應讓所有人體驗;海地太子港有一座圓形劇場,內部空間是一系列同心圓,包括花園和擺放健身器材的空間。嘉莉莉說,這個劇場並非以商業營運為目的,設計主旨是促進社區民眾的互動。

七、數位化

如同公路和鐵路曾經定義了未來的景觀,數位化將與未來的生活形態密不可分;建築師、研究人員甚至藝術家都正密切關注這個趨勢,設法讓未來的設計融入數位元素。

八、與環境互動

嘉莉莉指出:「人類改變環境,環境也改變了人類。」她解釋,設計的概念可以延伸至人類與環境的互動,包括各種創新的服裝、設備和建築,以適應未來的環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