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浪費對環境和其他資源都產生重大影響。 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ant Group)的研究顯示,全世界每年損失或浪費的糧食高達十六噸,約占全球糧食總生產量的三分之一;若目前的趨勢不變,二○三○年時每年浪費的糧食將達二十一噸,價值一點五兆美元。各地糧食浪費的問題持續惡化,尤其是亞洲;據統計,全球浪費的糧食中,亞洲占一半以上。
食物浪費對環境造成負面衝擊,被扔棄或腐壞的食物多數被運往垃圾掩埋場焚化或分解,但這種處理方式會產生甲烷,對環境的傷害比二氧化碳更大,甚至會加劇氣候變遷。不僅如此,食物浪費也會消耗水、勞動力、農藥、運輸等資源。
食物浪費主要出現在生產和分配兩大領域;勞動力不足、產品價格過低、食品安全疑慮或未能妥善保存、冷藏、加工,常導致糧食損毀;在分配方面,由於供應鏈中的基礎設施、加工設備不足,導致農產品無法及時運送。以菲律賓為例,當地作物從收成、分級、包裝、儲存以至運送給消費者的過程中,損耗率高達百分之五十。
環保人士和一些科技公司已意識到食物浪費的嚴重性,他們指出,食物廢棄物對環境的衝擊可能與塑膠廢棄物不相上下。一些公司開始利用各種科技和追蹤裝置,即時監控各種產品的保存和運送狀況,協助農民和業者優化運輸流程。
美國知名科技公司艾默生(Emerson)已開發即時追蹤裝置GO Real-Time 4G / 5G ,運用手機應用程式(App)和雲端技術協助食品業者;這項裝置能在產品被運往超市和其他分銷商的過程中,同步監控商品的溫度和位置,並透過雲端平台「監督者」(Oversight )提供溫度、溼度等數據,避免食物因運送或保存失誤而損壞。
艾默生的系統,在新冠疫情期間展現成效;新冠病毒肆虐美國之際,加州一座柑橘農場發現需求大增,也盡可能把生產的柑橘運送至各地;然而,他們發現一些配送中心的運量不敷需求,必須把產品擺在貨車上多達九天以上,導致產品腐壞;後來,農場利用艾默生公司的裝置,即時安排運輸方案,讓新鮮產品不會長時間被擱置在貨車上,確保產品的安全和品質。
艾默生公司表示,除了監控新鮮產品,他們的系統還能避免貨物遺失或損壞;即使出現意外,相關數據也可以作為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的證明。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的報告指出,糧食損失是導致全球各地飢餓問題的重要原因,其他因素則包括長期貧困、地緣政治衝突和經濟衝擊。要實現零飢餓的永續發展目標,有賴各國政府和民間企業參與。
包括艾默生公司在內,許多科技公司正致力研發解決方案,協助減少食物浪費,並適當地分配食物;若能持續強化各領域的合作,將有助減少世界各地的飢餓情況。
大馬失落的食物 養活弱勢
馬來西亞非營利組織「失落的食物」(Lost Food)指出,該國每天被扔棄的食物多達三千噸,足以提供一千萬份餐點;該組織以「填飽肚子,而非填滿掩埋場」為口號,設法救回原本可能被浪費的食物,嘉惠窮苦民眾。
「失落的食物」創辦人穆妮(Suzanne Mooney)指出,許多仍可食用的食物被送進垃圾場,不僅浪費糧食,還會加重環境負擔;該組織希望把這些食物送給有需要的人,目前也有許多義工向超市和製造商收集過剩的食物,然後將「回收」的商品重新包裝,提供給位於經濟金字塔底層的當地民眾。
穆妮表示,如果能把多餘食物運送到有需要的地點,將可改善食物浪費問題;此外,該組織也希望在協助窮困民眾時顧及他們的尊嚴,通常會提供重新包裝過的食材,例如米、雞蛋、麵包。
穆妮指出,他們已獲得許多資金和支持,目前每周可拯救約十噸食物,主要是蔬菜、水果和生鮮雜貨;義工從超級市場、製造商和批發市場收集後,分發給弱勢群體和慈善機構。研究團隊的調查發現,提供新鮮食物給營養不良和貧血的孩子幾個月後,他們的健康狀況大有改善。
「失落的食物」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已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食物銀行之一,每周平均可提供三萬三千份餐點。儘管解決馬來西亞飢餓問題所需的食物數量遠大於此,但他們已跨出重要的一步。
穆妮坦言,該組織無法徹底解決全球飢餓問題,但他們在馬來西亞的成就,應可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寶貴經驗,尤其是如何運用既有資源來養活社會中最弱勢、最貧窮的族群。她說:「我們的行動非常靈活,且隨時調整策略,持續尋找更理想的新方法來取得食物並分發給最需要的人。」
穆妮指出,「這原本是個不起眼的計畫,如今卻成為全國性的重要方案;我們的目標,是繼續為窮人帶來食物和希望。」
印尼食物守衛者 截堵浪費
印尼面臨嚴重食物浪費問題,《經濟學人》(Economist)的報告指出,在食物損失和浪費方面,印尼在該機構調查的六十七個國家中排在五十三名,平均每人每年浪費六公斤食物。聯合國農糧組織(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的資料也顯示,印尼浪費的糧食數量,約占總產量五分之一。
在印尼創辦社會企業「食物守衛者」(Garda Pangan)的巴赫提雅(Eva Bachtiar)表示,印尼食物浪費問題讓她憂心忡忡,相關問題迄今仍未獲得充分的重視和討論,遑論提出解決方案;巴赫提雅坦言,在解決食物浪費的議題上,印尼當局仍處於「蹣跚學步」階段;有鑑於此,她決定創立社會企業,以民間力量推動食物援助計畫。
「食物守衛者」向各地餐館、大型活動主辦單位和餐旅業的合作夥伴收集未售出、可能被丟棄的食物,透過類似食物銀行的社會企業提供餐點給窮困民眾。他們也向農民購買賣相不佳,可能被扔棄的蔬果作物,再以低於零售價七成的價格出售。
印尼食品銀行(FOI)也試圖改善食物浪費問題,該組織為中低收入戶的兒童提供餐點。FOI創辦人烏托莫(Muhammad Hendro Utomo)說,該組織的宗旨是「零飢餓」,這不僅是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也是印尼憲法提及的「所有公民的生活都應符合人道水準」。
另一個類似的機構是「食物循環」(Food Cycle),該組織從麵包店、婚禮派對和企業餐廳中收集的剩餘食物,分配給貧困社區和難民收容所。
「食物循環」的公關部門義工曼努拉(Natasha Mannuela)表示:「我們希望出現更多類似的團體,也期盼更多政府部門以及食品和飲料產業與我們一起努力,讓印尼不再有飢餓和食物浪費問題。」
「食物守衛者」的企圖心更加遠大,巴赫提雅表示:「我們的終極目標是『食物守衛者』不復存在,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代表印尼已經解決了食物浪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