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33】隨堂開示錄 415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 36 談讀書 5-3 人間佛教讀書會「全民閱讀博覽會」

星雲大師 |2021.05.19
1706觀看次
字級
哲學的人生是一種思想上的開拓,當參透體悟時,便有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圖/新華社

隨堂開示錄─各類致詞 36

談讀書 5-3

人間佛教讀書會「全民閱讀博覽會」
時間:2003年8月30日
地點: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

第四個十年:文學的人生(三十歲到四十歲)

到了這個時候,想到自己的佛學不好,文學也不好,只憑看了幾本小說、一點常識,賣弄一下,就可以教書嗎?再說我佛學不好,誦經也不會,我天生沒有很好的音喉,不善於唱誦,會念經,但不好聽,不像別的年輕法師,受人尊重,就像唱戲的名旦、花旦,受很多人崇拜。那我應該怎麼辦?前途在哪裡?一個人在世間上生存,總要有一點形象,要有兩把刷子,才有人接受啊!做工、苦行,太有限了,就覺得我的人生應該再擴大一點,再提升一點。
我過去讀過中國小說,有一點文學的基礎,也能寫一點不成熟的文章,所以自許在文學上再加油。於是我又接觸了西洋的文學,像莎士比亞、浮士德、托爾斯泰、歌德、大仲馬、小仲馬等人寫的西方小說。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就在報章雜誌投稿,每當看到自己的稿子,好不好不知道,不過經過鉛字印刷出來,對自己的鼓勵也很大。所以我不但不要稿費,甚至他辦報紙,刊登我的文章,我就幫他賣報紙;他出版雜誌,刊登我的文章,我就幫他賣雜誌。什麼人對佛教不好,我就寫文章抗議;對佛教有什麼意見,我就仗義直言,因此,慢慢地就有另外人生的形象給大家了解。但有人說我很好、很勇敢、很有正義;也有人說我不好,很可怕,都在議論是非、談論好壞,視為不敢碰的洪水猛獸。
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三),我到宜蘭弘法,至今弘法已整整五十年了。這期間,我從宜蘭到了佛光山。我是四十歲的時候開創佛光山,為什麼?有一些年輕人跟著我學佛,聽我講歷史、講國文、學唱歌,對佛法慢慢有一點興趣,覺得走這一條路也不錯,就說:「我們也來出家。」他這麼一說,我感覺到嚴重了,為什麼?大陸和台灣的出家不一樣,本省人出了家,師父不用負責,但在大陸叢林出了家,師父就像父母一樣,要能培養你,要能教育你。「可是我沒有寺廟,也沒有佛學院,你們不能跟我出家啊!」
他也不管,自己就把頭剃了,出家了。這時候,我感到事態重大,就想找一個地方來辦學,最後找到了山上這塊地,當時土地也不值錢,我們就先從建一棟房子開始。說我有大慈悲心、大願力,其實,都是社會大眾的因緣推動我進步。
總之,我就把這段時間訂為文學的時期。

第五個十年:歷史的人生(四十到五十歲)

我這時候感覺到,人生並不是那樣的膚淺、平淡、擁有一些雕蟲小技就算了,應該好好地讀書、創業,並且對社會服務。古人所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自覺應該與歷史並駕齊驅,為人生寫歷史,應該把自己規畫到歷史的人生,為佛教樹立很好的形象,替佛教做一個復興的理念,於是就創建了佛光山。
這許多的觀念,還是要從讀書而來。所以,我一面建佛光山,一面最辛苦的就是買書。過去《萬有文庫》、《二十五史》、《古今圖書集成》……大批大批的書在印刷,我幾乎無所不買,後來佛光山成立圖書館,那許多藏書就是我當時買的。買下來,就必定要看,除了做工、會客、領導學生、教書之外,所有點滴的時間,就是用來看書。面對古人、面對歷史、面對世界偉大的人物,不禁感到「書中自有黃金屋」。
我過去把「書中自有顏如玉」,改成「書中自有香菇麵」,書中的東西很多啊!覺得開卷有益,讀書也就成為一種習慣。甚至吃飯的時候,恨不得也拿一本書邊吃邊看,也捨不得睡覺,希望可以有多一點時間看書。
「看書」、「聽講」和「自己講說」有一些不一樣,看書,很快就忘了。所以,佛經裡不叫「如是我看」,而叫「如是我聞」,「聞」就是要聽,你聽了以後,印象就會深;你看,影像過去了,就看不到了。就算在隔壁,中間有一個隔板,你就看不到;距離太遠了,你也看不到。耳朵比眼睛好,「如是我聞」,昨天事情過去了,沒有關係,我可以聽你講。你在隔壁,有一塊木板隔著,不過,你的聲音我聽得到;你我相距很遠,看不清楚,不過聲音可以聽得到。所以,早期台灣開始有電台廣播,我也很用心地寫了文章在電台廣播,講給人「聽」。等於《金剛經》裡叫我們要「諦聽、諦聽」,諦聽還不夠,還要「會聽」,要認真地聽,甚至不但要會聽,還要寫筆記。
寫筆記,對讀書人關係重大。再好的書,都像看電影一樣,一晃就過去,記不得啊!做筆記抄下哪一句話很好,過了一個月、半個月,再把筆記翻出來看,也會像電影重播一樣,一幕一幕地浮現在腦海裡,那就都成為自己的了,人家的道理,就成為我的知識。所以,抄筆記對一個人的進步有幫助,像古代有很多讀書人的筆記,也保留下來直到今天。
四十歲到五十歲,這段期間我很認真讀歷史書籍。

第六個十年:哲學的人生(五十歲到六十歲)

到了五十歲以後,慢慢地又覺得不行、不夠了。尤其在佛教裡,人家都沒有說我的好話,說我建寺廟,只是一個事務僧管寺務。沒關係!人家說我不會外文,只會建寺廟,我就努力學日文、學英文,不過都沒有學得很好。就算會幾句英文、日文,人家也批評:「那有什麼了不起!他又不會哲學、不會寫文章啊!」我就很認真地寫一些學術性的文章。總之,社會的批評也鼓勵我進步。所以,我覺得人家批評,說我們不好,不一定是壞事,它也是鼓勵我們要求進步的動力。
因此,到了五十歲的時候,覺得光是有歷史性的理念、想法已經不夠了,應該要有哲學的人生。哲學的人生,就是要有思想。要有思想,在佛門不是很困難,像打坐,它就是叫你要參,每天都問:「為什麼?」例如:「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吃飯是誰?」「念佛是誰?」一句一句地問下去,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最後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哲學的人生就是一種思想的開拓。(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