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人間】泉南祈雨(下)

文/洪少霖 |2021.05.12
1218觀看次
字級
九日山祈雨石刻 圖/洪少霖

文/洪少霖

清水岩

宋代時期,在安溪清水岩周邊,每遇旱時,清水祖師(又名麻章上人)便會站在出米石上為民祈雨,皆能感得豐沛甘霖。祈雨台舊址位於蓬萊祖殿後約一公里處的山頭上,此後每逢乾旱,其周邊鄉鄰以至府縣官員,多次迎請清水祖師像,舉行祈雨驅災儀式,皆多靈驗。

祈雨石刻及民間傳說

泉州安南九日山上有兩方摩崖石刻,記載祈雨靈驗的故事,分別是北宋熙寧三年(一○七○),北宋泉州知州劉襲禮等留名的石刻,介紹泉州軍州事劉襲禮於飛陽廟與通遠王祠(靈岳)祈雨顯應,及南宋寶佑六年(一二五八),甫上任十八天的泉州太守方澄孫至延福寺祈風兼禱雨,典禮未完,甘霖即至。

二○○九年,閩南地區一場五十年一遇的大旱災,連續八十六天沒下雨。是年,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的某位市領導依照古代相同級別與規制,在九日山進行祈雨,當天即感得雨至。當天值逢立冬,諺語道:「立冬不打雷」,但是在那一天,安溪湖頭率先下起了滂沱大雨。原本泉州天空萬里無雲,傍晚時也開始下起小雨,很快地逐漸演變為傾盆大雨。

其他

宋乾道元年(一一六五),泉州郡守韓仲通祈雨於清源山清源洞;嘉定十三年(一二二一),郡守真德秀祈雨於清源山紫澤宮;明代地方官祈雨大多在鼓雷山(鯉城浮橋外高山);清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提督張雲翼祈雨於泉州東嶽行宮;雍正四年(一七二六),知府張無咎祈雨於紫澤宮;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府、州、縣官大多祈雨於鯉城甲第宮保生大帝。

唐五代時期,安溪縣首任縣令詹敦仁有詩〈丙辰年大旱 作真龍行〉:「南國久無雨,村村擂旱鼓。真龍何處藏,忍視三農苦?何時山出雲,一施天下普。」而在北宋年間,安溪曾有兩次大旱的記載。無雨則無糧,不只動物渴死,人也多有渴死。

在現今泉州府文廟牆壁中,有一方輝綠岩材質的「霖雨蒼生」碑刻,為明代萬曆年間,泉州同安縣知縣楊芳聲跣足調壇祈雨從而題刻。而在洛陽橋石亭內有一方「西川甘雨」石碑,為嘉靖年間,泉州一帶久旱無雨,知府方克向洛陽江神祈雨,感動了雨神,而將原本要在「西川」所降之雨移到泉州,從而泉州得雨。為避免雨神被上司懲罰,方克奏明聖上,將「西川」改為「四川」。

後記

祈雨儀式,也稱「乞雨」,大多為集體性的組織,為顯虔誠,參與者常著素服,食素忌葷,並有神轎引路,或跪拜前往。過程中不怕烈日曝晒,不怕各種勞累與路途艱辛,只為祈得上天憐憫,時有念詞:「久旱無雨,田園難播,顆粒無收,百姓艱苦,乞求皇天,早降甘露。」「乞雨乞雨,爛腸爛肚,皇天不顧,百姓無路。」

有些地方的儀式,需在特定湖潭中打撈水產,如果撈起的是小魚鮮,則只能乞得小雨,這時需反覆祈求,以求更改天意,求賜大雨;如撈起的是龜、鰻等,則代表龍神同意,將有大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