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溫室效應 基改樹木上陣

潘楠慕 |2021.05.09
1718觀看次
字級

編譯/潘楠慕

科學家指出,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有百分之十是因森林遭大量砍伐所致;近年來,許多國家已採取各項措施保育林地,包括禁止濫墾、種植更多樹木等方式,以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日前,科學家提出一項創新構想,建議對樹木進行基因改造,讓基改樹木從大氣中吸收更多的碳。

樹木能夠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這種機制稱為「碳匯」(carbon sink)。然而,一旦樹木被砍伐、出現森林火災或受昆蟲侵擾,二氧化碳會被釋放回大氣中。

儘管保育人士大力倡導發展永續林業,但人類砍伐樹木的速度卻遠快於林地消失的速度。據統計,目前地球上平均每一秒鐘就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林地被摧毀。過去十五年,森林砍伐的速度已增加一倍,被譽為「地球之肺」亞馬遜森林更受野火和濫墾重創。

加拿大森林局(Canadian Forest Service)的森林基因研究科學家賽金(Armand Seguin),二十多年前開始在魁北克北部的研究站種植基因改造樹木,目標是讓基改樹木能夠抵禦病蟲害;此外,基改樹木的生長速度也較快,有助短期間內完成造林計畫。

賽金指出,森林種植絕非一蹴可幾,往往需要數十甚至數百年才能完成造林作業;但基因工程能提高樹木的生長速度,增強其光合作用的能力,並強化樹木對環境的適應力;目前的基改樹木尚未大規模種植,但研究已證實這是個可行的概念。

美國資訊科技及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的研究員吉丁斯(Val Giddings)則表示,地球暖化讓許多原本會在冬季死亡的害蟲得以存活到春天。如果以基因改造方式協助樹木抵抗蟲害,對遏制地球暖化是一大助力。

加拿大自然資源公司(Natural Resources Canada)的報告也指出,昆蟲對加拿大二氧化碳儲存量的影響,僅次於野火。

一些科學家對基改樹木的看法較為審慎,他們表示,基因工程充滿變數,基因改造的植物可能對生態造成難以預見的破壞。加拿大生物技術行動網路的職員薩拉特(Lucy Sharratt)說:「貿然種植生長速度加快的樹木,可能帶來巨大危險,危及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不過,許多科學家認為基改樹木是可行的方案;吉丁斯表示,基因改造工程技術持續進步,基因編輯也已更精確;例如,「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關聯蛋白」(CRISPR)編輯技術,就能精確地把原本的基因修改,無需導入外來的遺傳物質,大幅降低基因變異的機率。

吉丁斯指出,減碳已成為應對氣候變遷最優先的事項之一,在各種減碳的方案中,基因改造是值得一試的選項。



藍色自然聯盟 推動歷來最大海洋保護計畫

海洋覆蓋地球逾七成區域,總面積約為一點四億平方英里;海洋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環,有助調節降雨、天氣甚至空氣中的含氧量,但正面臨氣候變遷、汙染和過度捕撈的威脅。

由國際保育機構推動的「藍色自然聯盟」(Blue Nature Alliance)計畫,希望在未來五年內讓七百萬平方英里的海洋獲得完整保育,回到最原始的樣貌。

依據保育組織「海洋保護地圖」(Marine Protection Atlas)的資料,全球約有百分之四的海洋被指定為保護區,但受到『完全保護』的不到百分之三。

這項計畫保育的範圍,占目前海洋總面積的百分之五;主導這項計畫的「國際保育」(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組織執行長穆圖林佳姆(Sanjayan Muttulingam說:「我們的新計畫在推動的速度方面是歷來最快,範圍則是歷來最大。」

「國際保育」與其他保育組織合作發起藍色自然聯盟計畫,目前已籌集一點二五億美元,這些資金將用於保護海洋,初期的目標是南極、斐濟、加拿大、塞席爾、帛琉,西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Tristan da Cunha)周遭的海洋。這些區域總面積約二百五十萬方英里,初步計畫是與當地社區和國家的領導人合作,劃設新的海洋保護區(MPA),並改善現有保護區的管理。

穆圖林佳姆表示,海洋保護區將成為「沒有大規模商業捕撈」的地區,並有適當的管理和監控措施。

穆圖林佳姆指出,藍色自然聯盟在南極洲南冰洋的保護重點,是禁止商業捕撈,並保護當地食物鏈中的重要物種,例如海豹、企鵝和磷蝦。

在斐濟群島東側的海域,聯盟正與當地政府合作,設定新的海洋保護區,並管制漁業和旅遊業;聯盟指出,這將有助保護當地的文化和食物供給。

穆圖林佳姆坦言,藍色自然聯盟的目標遠大,但也將面臨艱巨挑戰,不過科技的進步有助聯盟達成目標,例如衛星技術將使當局更容易查獲非法捕魚。

穆圖林佳姆並表示,加強宣導以提升當地社區的支持,對海洋保護區的維護至關緊要;「如果當地民眾能理解海洋的重要性,就會更願意配合保育作業」。

除了目前的計畫,藍色自然聯盟也正在推動一項全球保護倡議,希望在二○三○年時讓全球至少三成的海洋獲得保護。

穆圖林佳姆表示,研究已指出,海洋保護的比率必須達到這個水準,才能維持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系統。

這項計畫將送交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聯合國前氣候官員菲格芮斯(Christiana Figueres)樂觀其成;她說:「溫室氣體持續威脅著我們的世界,藍色自然聯盟的計畫有助海洋保育,不僅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也能緩解氣候變遷的破壞性影響。」



深海採礦蘊藏環保風險 保育組織喊停

人類從化石燃料轉向清潔能源的過程中,對電池材料的需求持續升高,也促使礦商把開採地區由陸地轉向海洋。環境保育組織對此憂心忡忡,呼籲各界應暫停深海採礦,保護尚未被開發的海底地區。

陸地採礦已讓人類付出極高的代價,包括森林遭砍伐、地下水遭汙染、物種消失;如今,業者為了獲得更多資源,正試圖在深海地區採礦。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指出,電動車和再生能源興起,已導致鈷、鎳、銅、錳等金屬的需求增加,許多企業有意開採深海蘊藏的金屬。商業採礦活動的主管機關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迄今已批准三十多起探勘計畫,引發保育組織擔憂。

「永續海洋經濟」(Sustainable Ocean Economy)的研究小組指出,採礦使用的巨型挖掘機會破壞深海生態、儲碳循環、加劇氣候危機,是「短視近利」的魯莽的行為,很可能傷害人類整體利益。

目前已有八十多個非政府組織呼籲暫停深海採礦,也獲得一些重要企業響應,包括科技巨擘谷歌(Google)、三星電子、富豪汽車(Volvo)、BMW汽車。這些公司已承諾,不會採購從海底開採的礦物,也不為深海採礦活動提供資金。

BMW表示,目前不會採用深海採礦的原料,因為迄今尚無充分的科學研究能夠評估環境風險。

「全球海洋礦物資源」(GSR)已取得海底探勘執照,也試圖在太平洋深海進行採集設備測試;對於保育人士的訴求,該公司董事總經理范尼恩(Kris van Nijen)表示:「當科學研究證實深海礦物的環保影響低於其他來源後,我們才會申請採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