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健康 不堪噪音磨

潘楠慕 |2021.04.25
2227觀看次
字級
噪音可能嚇跑松鼠等有助散播種子的動物。圖/美聯社
研究發現飛機和車輛噪音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圖/美聯社
配戴降噪耳機有助減少噪音對身體的傷害。圖/美聯社
研究人員發現,嘈雜地點的樹苗生長狀況不如安靜地區的樹苗。圖/美聯社
噪音可能影響許多海洋生物的導航或覓食活動。圖/美聯社
人類活動產生的噪音,已影響海洋生態。圖/美聯社
許多國家已嚴格監控噪音,避免民眾健康受損。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環境中的高分貝噪音可能損害人類的聽力,甚至還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醫學專家指出,噪音對人類的影響僅次於空氣汙染;最新研究還發現,噪音也與人類心血管疾病有關。

過去十年來,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飛機和車輛噪音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呈現正相關趨勢;因此,科學家已開始調查噪音如何影響心臟的生理機制。

德國最繁忙的法蘭克福機場準備興建新跑道時,引發民眾激烈抗議。一名示威者宣稱:「噪音毀了我的生活,我在院子裡只能聽見飛機的噪音。」

德國梅因斯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of Mainz)的心臟病醫師穆澤爾(Thomas Munzel)也住在法蘭克福機場附近,他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二○○九年就曾在報告中提及,噪音可能與心臟病有關聯,但當時沒有充分的研究和證據支持這個論點。

穆澤爾說:「我居住的地方在高速公路附近,距離火車軌道也不遠,而且每天都會聽見數十架飛機飛過住家上空。這讓我對自己的健康產生疑慮,也開始把研究重點轉向噪音對心臟的影響。」

研究人員推算,歐美國家約有三分之一的民眾經常處於「不健康」的噪音環境中,也就是音量達到八十分貝以上。正常談話的音量約為六十分貝,汽車和卡車的音量則在七十至九十分貝,警報器和飛機的音量則高達一百二十分貝。

穆澤爾指出,目前已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在噪音環境下生活或工作,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二○一八年一項調查發現,法蘭克福機場鄰近地區的居民,中風的風險比生活在較安靜社區的民眾高百分之七。

此外,《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報告指出,二○○○年至二○一五年,瑞士蘇黎世機場附近的居民共有二萬五千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但夜間有飛機飛越這些民眾的住家時,死亡率顯著上升,尤其是女性。

報告指出,噪音會導致心動脈和血管的內皮細胞劇烈變化,從「穩定」狀態變成「活躍」狀態,導致發炎和其他嚴重後果。研究人員解釋,聽見噪音時,大腦可能會判定身體受到威脅並做出反應,釋放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導致血壓升高,影響血液流動;這可能導致一系列心血管相關疾病,包括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肥胖和糖尿病。

穆澤爾指出,噪音除了會讓原本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惡化,健康人士的血管功能也會在聽到噪音時受到影響,即使只聽了一個晚上。對人體和白老鼠進行的實驗也顯示,暴露在嘈雜環境下幾天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就會發生障礙。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in London)的公衛服務科學家希里奇斯(Andreas Xyrichis)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成因相當複雜,環境噪音的影響後果很難凖確分析,有待長期實驗釐清;但他強調,即使噪音和心血管疾病的關聯仍待進一步證實,但噪音對人類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已成為共識。

有鑑於此,各國政府日益重視噪音的影響,並採取相關措施,例如夜間飛行禁令、鼓勵使用降噪音技術,對製造噪音者處以罰款等。美國賓州大學精神病學家和流行病學家、噪音生物效應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Noise)主席貝斯納(Mathias Basner)表示,民眾也可自行避免噪音傷害,例如戴耳塞、加裝隔音窗戶,降噪音窗簾,甚至遷居。

船隻航行 破壞海洋生態

噪音不僅危害人類健康,海洋生物也成為受害者;科學家彙整的研究資料顯示,人類活動製造的噪音,正在破壞海洋生態。

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的報告指出,研究人員檢視五百多項海洋噪音的研究結果並提出建議,希望藉此改變產業的活動模式,並促使當局推出管制噪音的新政策,加強對海洋生物的保育。

科學家指出,聲音是海中的重要感官刺激方式,包括鯨魚、沙魚甚至海星等無脊椎動物都依靠聲音來導航、覓食和繁殖。然而,人類製造的噪音正在干擾這些活動,對牠們的行為模式、聽力和生存機制都產生負面影響。

噪音不會持續存在,這個特點與有害化學物質或塑膠廢棄物不同,卻導致決策官員忽略海洋噪音;主持這項研究的沙烏地阿拉伯阿布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海洋生物學家杜亞特(Carlos M.Duarte)指出,決策官員探討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傷害時,也應關注海洋噪音。

英國環境漁業與水產養殖科學中心科學家莫錢特(Nathan Merchant)表示,遏制海洋噪音的第一步,是檢討海洋運輸活動。美國運輸商會主席梅特卡夫(Kathy Metcalf)指出,船隻航行時發出的聲音,有百分之八十五來自螺旋槳;更準確來說,螺旋槳產生的噪音是來自「空蝕」(cavitation)現象,也就是螺旋槳高速攪動時,局部水壓急降所形成的真空氣泡。這種現象會導致推進效率不佳,浪費燃料,更重要的是會產生高分貝噪音。

研究人員已提出一些解決方案,例如改善螺旋槳設計;全球海運龍頭馬士基(Maersk)曾耗資一億美元安裝全新設計的螺旋槳,成功讓貨櫃輪的噪音降低六到八分貝;加拿大運輸部官員桑德斯(Michelle Sanders)則指出,這種做法的成本極高,並非所有企業都有足夠的財力;要推行這項政策,有賴各國當局提供適當的補助。

另一個選項則是在特定區域限制船隻行駛速度或要求船隻改道;研究人員表示,降低船速或避開生態系統較脆弱的區域,有助降低噪音對海洋生態的衝擊。

杜亞特表示,防治海洋噪音不能僅靠某些國家或企業推行,成功關鍵是各國政府和企業合作,共同制定並遵守相關規定,才能把寧靜的生存空間還給海洋生物。

嘈雜地區 樹木成長緩慢

沒有耳朵的生物,或許也會受噪音傷害;科學家發現,噪音會改變動物的活動模式,迫使一些能夠協助種子傳播的動物逃離喧鬧地區,進而妨礙植物的生長。

德州農工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菲利普斯(Jennifer Phillips)表示,美國新墨西哥州有一處以松樹為主的森林,但生長狀況並不平均,在嘈雜地點的樹苗數量,遠少於安靜地區。

菲利普斯表示:「如果噪音問題遲遲無法改善,原本具有提供動物棲息地、調節氣候、保護水源功能的松柏森林或其他灌木叢生態系統可能逐漸消失。」

研究團隊已在固定區域進行長達十五年的觀察,他們指出,充斥噪音的區域,平均每公頃僅長出十七株幼苗,但安靜地區多達八十四株。此外,嘈雜地區和安靜地區分布的植物型態也截然不同;有些地區以野花為主,有些則以灌木叢居多。

菲利普斯指出,這些差異可能源於動物行為的變化;噪音會驅走某些授粉媒介,如蜜蜂、蝙蝠或飛蛾。松樹林受到的影響,則是狐狸、松鼠等動物被噪音嚇跑,降低種子播散的數量和距離。

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服務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植物學家特蒙德(Sarah Termondt)表示,許多植物的生長周期很長,一旦受到阻礙,要恢復原狀也曠日廢時。例如,松樹大約五到七年才產生一次種子。在菲利普斯的研究區域,一些嘈雜地區的環境雖然已恢復安靜將近四年,松樹苗仍然稀少。

研究人員表示,噪音不僅對人類有害,也間接衝擊森林生態;除了主流的森林保育方式,各界也需重視噪音對森林保育的影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