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太空版圖 中俄嶄新結盟

編譯/潘楠慕 |2021.04.18
1469觀看次
字級
印度全力發展太空科技,爭搶太空霸權。圖/美聯社
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已成功讓載人火箭升空。圖/法新社
中國大陸成功發射探測器到月球和火星。圖/美聯社
俄羅斯一度是太空科技的先鋒。 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前蘇聯的太空實力與美國平分秋色,但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在太空科技領域逐漸落於美國之後;在美俄關係緊張之際,俄羅斯總統普亭已意識到太空計畫對軍事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也決定和中國大陸合作,期望改寫太空地緣政治版圖。

六十年前,賈加林(Yuri Gagarin)成為人類史上第一位搭乘飛行載具進入地球軌道的太空人,凸顯蘇聯在航太工業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儘管許多俄羅斯人仍把賈加林視為民族英雄,也深信俄羅斯仍擁有強大的太空實力,但俄羅斯在這個領域的地位顯然不如以往。

迄今為止,太空探索活動均由美國和俄羅斯主導,兩國也仍持續在國際太空站(ISS)合作。過去十年,美國太空人常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Soyuz)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但隨著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成立的SpaceX公司已成功讓載人火箭升空,美國對俄羅斯的依賴將快速降低。

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的制裁,加上官僚主義和軍事機密的考量,因而無法培養出類似美國的民間太空企業。

與此同時,鄰國中國大陸在太空科技領域急起直追,不僅已把太空人送上太空,也成功發射探測器到月球和火星。去年十二月,中國大陸的嫦娥五號從月球表面帶回樣本,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帶回樣品的國家。接下來,中國大陸準備把探索車送往火星表面,一旦成功,將成為繼美國太空總署(NASA)之後,第二個完成這項任務的國家。

中國大陸迄今不曾參與ISS計畫,因為美國法律禁止NASA與大陸合作,以免尖端技術外流;但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War College)國際安全事務教授強森-佛里茲(Joan S. Johnson-Freese)指出,中國大陸在這種情況下,仍自行制定並實現目標,如今已成為太空強權。

在美俄合作前景不明、中國大陸迅速崛起的情況下,俄羅斯決定與中國大陸合作,聯手在月球建造一座科學研發站;這項計畫,可能揭開新一輪太空競賽的序幕。

中俄的合作計畫,可能讓太空探索的地緣政治出現新面貌,在月球探索和潛在的商業發展重啟競爭。

不過對俄羅斯而言,與中國大陸合作是不得已而為之;俄羅斯的太空計畫近年來幾乎停擺,也在這場競爭中淪為美國和中國大陸的配角。

俄羅斯太空人尤爾希欽(Fyodor Yurchikhin)坦言:「過去的成就確實值得我們自豪,但我們不能一直沉湎在回憶裡。俄羅斯過去的確是太空工業的先鋒,但我們必須正視現實,現在我們已經失去領先優勢。」

北京當局表示,目前尚未制定與俄羅斯合作的具體內容和時程,但雙方同意分享各自累積的太空科學、設備和技術之研發和使用經驗,共同研議如何打造國際月球科研站。

對中國大陸而言,與俄羅斯合作有助緊追美國的腳步;美國已提出「阿提米斯」(Artemis)計畫,尋求結合盟國的力量進行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新書《競逐天空》(Scramble for Skies)的作者葛斯瓦米(Namrata Goswami)表示:「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合作,將可把先進的太空科技當成誘因,招攬想要參與探索及開發太空資源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加入,進而與美國分庭抗禮。」



合成孔徑雷達 以小博大關鍵技術

中國大陸不斷提升在陸地、空中、海上甚至網路虛擬領域的實力,亞洲各國及美國政府日益關切;日前,中國大陸通過《海警法》,允許在其海域對外國船隻動用武力後,印度-太平洋地區已成為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必爭之地;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國家,也可能捲入衝突。

據《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報導,台灣在地理位置上位於中國大陸空域和海域攻擊的第一線,但雙方人口、經濟和軍力的規模不成比例;但軍事專家認為,太空領域的科技,尤其是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術,可能是台灣以小博大,在不對稱衝突中減少損傷甚至取得優勢的關鍵。

SAR是一種微波成像雷達,可安裝於飛機或衛星,把複雜的數據合成後取得高解析度影像。這種主動式遙測系統的優點是不受日夜天候影響,目前已廣泛應用於環境與災害觀測。

近來美國重申對台灣國防的承諾,但現代軍事衝突往往在短時間內就產生決定性結果;因此,台灣自保的關鍵,是設法在衝突發生時堅持到美國和盟軍提供援助。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台灣必須掌握的關鍵能力之一,是有效地部署防禦性設備。

專家表示,太空對台灣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作戰領域,包括情報、監控和偵察,SAR則是不可或缺的技術,能夠偵測敵方位置和移動狀況,並評估損害,而且能為部隊提供通信、導航等服務。

報導指出,隨著技術的進步,SAR的性能持續提升,且成本逐漸降至可承受的水準,台灣和其他印太地區的國家應設法取得這種部署在高空和太空的技術,並結合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技術,以更有效地預警及防禦任何攻擊,並且在發生不對稱衝突時爭取寶貴的時間。



角逐霸權 印度全力發展太空科技

中國大陸在太空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已引發鄰國印度疑慮;印度政府不僅尋求與日本合作,並批准成立「國防太空局」(Military Defence Space Agency),提升太空軍事實力。

印度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升溫後,把太空領域視為重大國安議題;高階官員透露,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已設立新的研究部門,成功開發新型的感測器和衛星,增強應對太空威脅的技術。

印度官員表示,由於中國大陸持續發展和獲取各種在衝突中運用太空科技的能力,印度已加快步調提升太空軍力,成立和發展國防太空局「具有重要意義」。

國防太空局正要求許多科技公司提供建議,以研議最新的「太空態勢感知」(SSA)解決方案,在太空探測、識別和跟蹤敵方設施,且對攻擊發出預警。此外,國防太空局也希望研發一套系統,目標是整合各種來源的太空監控數據至通用作戰圖(COP)中,以精準評估威脅,進一步提升印度在太空、陸地、海洋和空中領域的作戰能力。

據非營利組織「關注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資料,目前在地球軌道繞行的人造衛星共有近兩千顆,以美國最多,達八百四十九顆,中國大陸有二百八十四顆,俄羅斯為一百五十二顆,印度則有五十七顆。

確保這些衛星正常運作,免受干擾或攻擊,攸關各國是否能在太空掌握軍事和商業優勢;有鑑於此,印度已準備在不丹、尼泊爾、馬爾地夫、孟加拉和斯里蘭卡五國建立五座大型地面偵測站和五百多座小型設施。

此外,印度也決定與日本合作,包括月球探測以及分享衛星數據和監測技術。印度希望日本協助偵測中國大陸的軍事活動,日本則要求印度分享海上監控數據,掌握南海和東海的狀況,並探測北韓導彈活動。

不僅如此,印度還展開反衛星軍演,證實該國具備以導彈擊落太空衛星的能力,藉此提高威懾能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