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琳‧凱特林(Caroline Catlin)成長於美國佛蒙特州鄉間。她從小就善感而懂事,知道要與人為善,並珍惜人與人及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網路
文/楊慧莉
失落、悲傷等人生中難以規避的情緒,常常伴隨各種逆境而來,有時來得又急又快,叫人措手不及。美國女孩凱特林在生命即將發光發熱時,一場逆境突然降臨,讓她計畫趕不上變化,生命頓時黯然無光。所幸,她莫忘初衷,化險為夷……
生命軌跡
超能力養成記
卡洛琳‧凱特林(Caroline Catlin)成長於美國佛蒙特州鄉間。她從小就善感而懂事,知道要與人為善,並珍惜人與人及與大自然的關係。
最屬意的超能力
童年時,每當大人拋出問題「你最屬意的超能力是什麼?」來暖場時,凱特林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分享自己的答案。輪到她時,她就會很驕傲的告訴大家:「我最想要的超能力是,能看出周遭人的情緒顏色,是歡樂的黃色?還是愁雲慘霧、需要協助時的藍色?」每次她一說完,大家都目瞪口呆,無法理解她所說,顯然她比同年齡的孩子都成熟,至少對他人的情緒更能感同身受。
再大一些,凱特林不僅留意周遭,還開始寫下所見所聞。那時,她只是一個小學生。高中時,她覺得只是寫還不夠,開始學攝影,記錄對她別具意義的時刻。有相機在手,她學會了聚焦及淺景深的技巧。接著,她上大學,雙修心理學和藝術,繼續沉浸在豐富的情感世界,之後前進社工系研所深造。但,好景不常,她生病了……
年輕生命遇劫難
由於不舒服的症狀是漸進式的,凱特林花了三年時間找出「病因」,才知事情大條了。從一開始的微燒、關節疼痛、肌肉痠痛,歷經無數以為「沒事」的診斷,到認知出問題、記憶喪失、找不到正確措辭,終於有醫師同意照核磁造影,結果在其頂葉中發現了一顆如高爾夫球大的腫瘤。
醫師告知「可能是良性的,只要拿掉,就能康復」後,凱特林暫停課業,在家人支持下,動了腦部手術。然而,手術過後六天,病理報告出爐,顯示手術成功移除了腫瘤,但由於罹患的是非良性的「分化不良星狀細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尚有無法根除的癌細胞殘留。換句話說,凱特林罹患的是惡性腦瘤,無法根治,復發率極高,一旦復發,就會很要命。
至於何時復發,難以逆料,有些人十五年,有些人是一年。醫師告知她如想降低復發率,就得每三個月回院做化療和放療,同時追蹤是否體內又長出了新的腫瘤。
醫師之言,讓她第一次悲從中來。想起兒時的超能力,凱特林想像自己此刻置身一團紫色迷霧中,而非當年以為會終身與她相伴的雲彩中。但是,她才二十七歲,不解怎麼會這樣。於是,她決定要抗癌到底,要竭盡所為,讓自己可以活久一點。
一旦振作起來,凱特林開始留意周遭人和他們的故事。在醫院時,她靠著步行器走過許多病房,偷偷往病房裡瞧時,會看到一個個設限在病房內的小世界,有些充滿歡樂,讓她想停下來走進去,有些充滿絕望和悲傷,讓她想要逃。
攝影助人燃希望
出院後三個月,凱特林發現一個免費幫重症兒童和其家人拍攝照片的組織。她馬上聯絡,成為該組織的義工。儘管放療讓她身體疲倦、罹癌讓她悲傷,但可以用攝影的方式付出,已澆熄很久的希望再度燃起,感覺一縷金色細線織入了悲傷外套裡,顏色開始有了一些變化。
這個組織對各個階段的重症兒童提供服務,多數是記錄他們歡樂、慶祝時的模樣。不過,有時候是家人要求攝影師記錄孩子臨終時刻,而且這也可能是他們為自己的孩子所留下的唯一專業照片。
凱特林的第一個接案正是幫一名病了很久的三歲女孩拍攝臨終系列照。組織人員提醒她,小女孩有可能在她拍攝期間就離世,但她還是義無反顧,義不容辭。結果,三歲女孩在她拍攝完後幾天離世,但她在拍攝當下看到最動容的一刻:
小女孩躺在偌大的病床上,其母撫摸和親吻女兒的頭髮,即便知道這一切終將結束,母親仍給予女兒滿滿的愛。而小女孩的哥哥邊難過,邊把玩著黃色飛機玩具,讓玩具飛過妹妹的頭頂。
凱特林在那一刻看到希望及金黃繽紛的情感。後來,她又帶著相機走進許多病房,那裡有母親抱起死去的嬰兒,與家人一起道別。他們在最艱困的時刻,無視於內心的痛,仍用滿滿的愛跟至愛道別,讓凱特林用鏡頭捕捉到優雅而美麗的一刻,並讚歎著說,「我並非來自宗教家庭,但信不信由你,那些房間霎時成了神聖之地。」
處世之道
用愛突破逆境
凱特林本想當一名社工或攝影師,但遭癌症逆襲,人生轉了一個彎。她本來念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後來改念高達德學院(Goddard College)藝術創作碩士班,朝文學之路發展。
在此之前,她將長達三年的罹癌過程,包括在醫院發揮自己「超能力」的經歷,化為作品〈拍攝死亡的啟示〉(What I Learned Photographing Death),在《紐約時報》獲得刊登,此舉成為她文學人生的重要基石。
看出凱特林的文學潛力,出版代理商紛紛找她出書。未來,出版、創作將是她生命中的重頭戲。
五方法度過危機
二十來歲就歷經罹癌的重大生命危機,凱特林目前算是挺過來了,她的病況暫時穩定。由於社群和關係一直是她人生裡的兩大支柱,她很喜歡與人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當有人寫信跟她說,「這也是我的故事耶」或是「多謝你幫我發聲」,就讓她備受鼓舞。
另外,凱特林也以過來人之姿,分享五項助她走過黑暗期的方法:
方法1:以具體方式求助
面對生命中的重創,凱特林發現許多人並不想麻煩親朋好友。她也曾經如此,但她發現這其實對自己和別人都沒好處,因為這會阻斷彼此之間愛的交流。後來,她大方求助,且表達具體,像是請求別人幫她送餐或幫忙打掃住所。
方法2:建群組更新訊息
生病時,關心之人都會想知道患者的病情發展。但,個別告知實在太累。因此,凱特林另闢一個私人臉書群組,在上頭報告自己最新的病情發展,每更新一次,所有親朋好友都得到訊息,也能一起分享和歡慶她抗癌的歷程和成果。
方法3:耐心是最好朋友
不管是面對自己的健康挑戰,抑或看著別人走出災難事件、告別跟死亡和失落相關的憂傷,都須耐心等候。不過,當期間漫長卻又看似毫無進展時,不免讓人沮喪,這時可透過深呼吸、休息、寫下已發生的改變、允許自己難過等方式做到耐心以對。
方法4:尋求專業的協助
親朋好友固然能提供生活上的協助,但更深層的身心協助也一樣重要──不管是求助於治療師、精神科醫師或宗教類、心靈上的導師。而一些支持團體可以對你發揮極大幫助,特別是他們完全理解你生命中發生了什麼事,這讓你抗癌之路上不再孤單。
方法5:學會接受新樣貌
生命一旦面臨危機,就完全改觀。對凱特林而言,這包括暫別喜愛的碩士班課業、頭髮掉光、花時間做治療等。但,並非所有的改變都是壞的。有人因此更認識自己、所愛的人,或是接觸到一些讓他們喜出望外的社群。
儘管不幸於盛年時罹癌,但凱特林勇敢面對,也堅信遇上無預警的悲劇,不管二十七歲還是七十二歲,只要找對方法,還是可以助己度過難關。
學到寶貴的一課
而今,在癌症的磨難下,凱特林有了新的眼界和諸多身分——作家、攝影家、心理衛教工作者、身障權利活動家等等。從小就善於留意周遭事物的她,隨著個人喜好與不凡的人生際遇,找到也琢磨了兩項可藉以抒發的利器:書寫和攝影。
聽進一位攝影老師的教誨——攝影不是隨便拍張照片,而是用心捕捉一個畫面,凱特林在承接醫院的拍攝工作時辦到了,用她的心眼捕捉到悲劇下的榮光。
曾經,她以為自己終將被悲傷吞噬;為自己可能這輩子無緣當媽、看不到兄弟結婚、無法像多數人一樣終老,而耿耿於懷,直到她自告奮勇,以一個攝影師之姿,去完成小時候的夢想,用鏡頭捕捉所感知到的情緒顏色。
當時在病房裡,凱特林見證了那神聖的一刻,也因而學到寶貴的一課:
不管發生多麼可怕的事,我們都有選擇。你不必深陷失落的痛苦黑暗裡,讓失落成為唯一的感受,因為有樣東西跟悲傷一樣強大,那就是我們對死去至親的愛,那分愛猶如千縷繽紛光亮的絲線,會永遠織入我們的悲傷外套裡,既美麗又難過,讓我們足以繼續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