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讀的圖畫書】 事物的消失或可成就美好《那些消失的事》

文/施佩君 |2021.03.14
3122觀看次
字級
《那些消失的事》圖/阿布拉教育文化提供

文/施佩君

碧翠絲.阿雷馬娜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繪本作家,她的新作《那些消失的事》已成為我愛不釋手的床頭書。睡前,在感受到一日已逝的焦慮時,翻翻這本書,把特別設計的描圖紙頁左翻右翻,好像自己操控著那些消失的事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半透明紙頁上,黑色墨筆繪出的符號,在左右頁形成不同的意義,翻頁時心頭上有些發亮的小東西在躍動,讓重重裹住「消失」的惆悵與痛苦慢慢鬆開……

不禁讚歎阿馬雷娜的智慧與藝術美感,能將生滅、去來、永恆與短暫這些生命大哉問,融合在看似隨性卻總能在邊界處節制的塗鴉筆觸中,她讓「消失」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卻同時具有魔術的驚奇感──我們好奇消失的事物會轉換成什麼樣的形式?會再變回來嗎?會像封面上長辮子女孩吹散的蒲公英種子,在某時某地開成一朵花嗎?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我知道的是種子飄進繪本的扉頁,在閱讀的過程中緩緩落下,這是阿雷馬娜藉由圖文在讀者心裡播下的種子,既帶有「轉瞬即逝」意含又呼應了書的結語「只有一件事始終都在,永遠不會消失。」是什麼事?阿雷馬娜笑而不答。

也許你會由最後一張母女相擁的圖畫回答「是愛」;也許你會學哲學家玩起文字遊戲說「只有消失永遠不會消失」;也許你會由種子想起生命的周而復始;也許這件不會消失的事就是對生滅永遠的質問,重點不是答案,而是探索的過程。

繪本以「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會消失,他們會轉換形式,來了又走」開頭,到最後一頁「所有的一切,到了最後,都會過去、改變或離開」,一言以蔽之,即「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但阿雷馬娜不畫一些我們很容易感受無常的「大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而是以小觀大畫出了日常中非常細微的「諸行」:停在手上的鳥兒、睡意、小傷疤、音樂、肥皂泡泡、頭蝨、負面的想法、眼淚、熱煙、壞天氣、恐懼、葉子、頭髮、乳牙、塵埃,這些平日或來或去都不太引起注意的,有具體的事物,有抽象的心念,都會消失,都有生有滅,與好惡無關,與愛憎無關──鳥兒、音樂會消失,頭蝨、恐懼也會消失,阿雷馬娜是如此堅定而平靜的告訴讀者:消失(生滅)從不是為了為難任何人,它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賦予消失詩意美感

在阿雷馬娜的詮釋下,存在與消失成為形式的轉換,而透過翻動描圖紙,我們有了另一番體會:某些事物的消失可以成就其他事物的美好;音符可以變成花瓶裡的樹葉、眼淚融入貓咪的皮毛、女孩掉落的頭髮變成男孩臉上的鬍鬍……這裡面有一種對待失去的幽默,也有一種跳脫單一視角的宏觀。

後來我一遍一遍讀的是阿雷馬娜的圖畫,色塊中重疊的刷痕、蠟筆塗抹在紙上的紋理,許許多多、每一個都長得不一樣的圓點、線跡,還有她獨樹一格的人物造型,低調沉穩的色彩搭配,與不時帶來驚喜的螢光粉紅,都賦予「消失」獨特的詩意與美感,那些表現在圖畫中的自在與靈性,讓她要說的故事更具說服力。

對於消失,成人的感受比孩子強烈些,因為體驗過太多已消失、正消失、將消失……再唱「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的聲音都不復稚嫩也笑不出來。看著事物消失,怎麼都不能說是開心,但讀了《那些消失的事》,入口的苦澀會回甘,面對內心的不舒服會更坦然(不舒服也是會消失的),並且逐漸把注意力從「消失的」轉移到「留下來的」── 生活很糟糕,生活也很美好,但我們還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