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旱缺水,稻田休耕,科學工業園區半導體廠已張羅水車備不時之需。去年缺颱風雨挹注水源,政府預知可能乾旱,該做的調度水量功課,該擺的訪視海水淡化廠等姿態,宣布休耕補償等措施都很到位。可惜春雨貴如油,天不降甘霖,形勢逼出了經濟部的臨渴掘井說,又逼出農田水利署與鎮瀾宮合辦祈雨法會,遭負評為非現代化政府的適格作法。
台灣南北長、東西短、中有高山,溪水東西向逕流入海,儘管雨量是世界平均值的二點六倍,但四分之三雨水沖入海洋,每人每年可利用水量僅約世界平均值七分之一,成為缺水之地。明清以降數百年來,閩粵移民開闢蜿蜒圳溝、大小埤塘留水,上世紀再建一系列水庫蓄水,但春旱仍不絕跡。
台灣地狹人稠,留水濟旱之法已失迴旋空間。德國在萊茵河兩岸會留置逾百公尺寬綠帶,洪泛時容納溢流河水,水退後成放牧牛馬的草場,涵養地下水源;復保留停止挖煤的礦坑為可儲水的池塘,留住雨水。台灣寸土寸金,桃園埤塘逐年減少,河防採用混凝土高牆或加勁擋土牆,牆腳下一路之隔即有商店住家,工程設計旨在增加地利、快速排洪,留水備用已難兼顧。
至於調撥水量,在李登輝任總統時代即倡議南水北調、北水南引,總體而言都是在有限獲截留的雨水中,均衡用度;如能奏效,也就不會有隔兩三年就鬧一次乾旱休耕的窘況了。
古法既不足以應付工商發達的當下民生與經濟之需,十年前台灣水利專家和水官,積極推動再生水(中水、科技造水)計畫,歸納講就是回收路側雨水、城市生活廢水,經定質處理循環再利用。今年春旱臨渴掘井、祈雨法會上檯面後,水利專家受訪時例舉高雄市回收汙水製成再生水,能供應中鋼營運之需,認為各地落實再生水計畫,必能應對春旱,比鑿井拜神管用。
水利專家點名再生水可行,經濟部隨即公布前瞻基礎建設撥給公共汙水處理計畫一百七十億元,將建十一座再生水廠。國際間回收汙水再利用技術已很成熟,新加坡一滴水用兩次,再生水品質可以生飲,可以供半導體廠使用;以色列、日本、中國大陸都有成功例子。台灣雲林、桃園也有大學用再生水沖洗公廁、澆灌校園植栽,能節省數十萬元水費。
普及再生水廠的關卡,不是經費難籌,而是都市住商戶汙水接管率低。很多都市道路下方的汙水幹管已完工多年,但防火巷違建難拆,家戶汙水仍排進側溝,孳生蚊蠅。縣市長為施政滿意度計,不得罪人;寧願把前瞻預算用在美化市區水圳,鋪張燈飾、水域混凝土化、圳岸添塑膠草墊與兒童遊戲器材等。地方政府以門面形象為務,延宕回收汙水、保全公共衛生、用再生水抗旱等城市建設基礎業務。
經濟部水利署工程司著文談廢汙水再生利用時,早已預見台灣春旱趨近常態,古法不足恃,須更新作為。但即使政黨輪替,政府執行力仍平庸;今年之旱,公部門發言每歸類為半世紀未見之少雨,意謂天不助我;次則申論已埋管調水,非如此旱象更烈。似此塞納稅人之口,欲全施政之能,何以令正忍受減壓減量供水之用戶甘服。有為的政府應迎難而上,用現代工法助產業、生民安穩度過缺水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