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30】隨堂開示錄 359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52 佛教面面談(二) 4-2

星雲大師 |2021.03.02
1848觀看次
字級
紐西蘭北島佛光山道場一景。圖/人間社記者蘇少暘

《南方人物周刊》訪談
時間:2009年7月1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客堂 

提問五:一個團體、組織、企業,要能健全運作,前提是必須有一套很好的財務規畫。請問大師,佛光山目前的財務結構、財務來源是什麼?

大師:佛光山開山以來,就是「以無為有」,以「不要」而有,「日日難過日日過」。就是有,我們也不要,因為我們知道「要讓佛光山貧窮」很重要。貧窮,才能安住在道上、才能長久,但是外面的人看不到這一點。
為什麼要辦電視台?為什麼要辦報紙?為什麼要辦大學?就是讓佛光山不要有錢。因為有錢,大家會爭,這是人性;沒有錢,誰要當家?誰要做住持?沒有人會想要,所以沒有錢很好。一個教團,能有淡泊物欲、不奢侈、不浪費的思想,它就能存在。
目前佛光山的出家眾如慈容法師,已經做到宗務委員、教育院院長,出家快六十年了,權力很大,但是他沒有錢,也不可以管錢。佛光山的財務制度很巧妙,管錢的都是小職事,職位大、有權的人不能管錢,即「有權不管錢,管錢不掌權」,「權」和「錢」是分開的,這樣很平安。我們雖然沒有錢,卻不必憂心沒有錢怎麼辦,因為大家都懂得今天不努力,明天就沒有飯吃。所以他們每天接待信徒、認真教學、認真工作、認真辦活動。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等都在出版我的書。這些出版社真了不起,他們要替你出版多少書、多少版稅,都算得很清楚,不用你追、也不要你討,很有信用。基本上,我也不需要錢,從哪裡得了淨財,就在哪裡用;我到大陸也沒想過要賺錢,是大陸的錢,就留在大陸,哪裡需要就給哪裡。我在台灣也不要賺台灣的錢,只要有錢,就讓大家做不同的事。我們不跟信徒化緣,但我們要做什麼事,信徒都知道,主動會來找我們。

提問六:佛光山那麼多巍峨、龐大的建築物所費不貲,這些經費是如何籌措的?

大師:佛光山光是建設,就是一筆龐大的數目。不過我們不要信徒出大錢,也不向信徒借錢,我們是「集體創作」。例如:一口大鐘要五千萬台幣,於是我們發起一個人一萬塊,找五千個人合力,往往信徒怕輪不到他,幾天的時間就湊齊了。所以佛光山從開山以來,不管做什麼事,始終保有「集體創作」的傳統;如果佛光山的徒眾私自化緣,那是違犯清規,是要被開除的。
因此,每一個佛光山的出家人穿著都很整齊、莊嚴,生活資具一應俱全、周到,主要原因只有一個:「個人沒有錢,一切都是公家、公有的。」

提問七: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向大陸輸出不少優質的經典文化、經典藝術,如大師的著作,還有很多台灣知名作家、藝術家、電影導演等的作品,以及近年來台灣的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如電視劇等,在大陸也有傳播。其中我覺得最根本的,是大師的人間佛教。您將佛教從台灣傳播到全世界,這是最了不起的功德,也是全人類,至少是中華民族還沒有人做過的事。其中的艱辛,恐怕無法用言語道盡,請問您是如何走過、完成這一段路程?

大師:我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貧苦的家庭,可是長居台灣,遊走全世界。我沒有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沒有家世背景,我只是一個窮小子,忽然擁有世界、擁有佛法,或許有的人不以為然,就像一個窮小子忽然做了大官,看起來不大相稱。所以這些年來,雖然幾個學校陸續給了我十個博士學位,我從來不敢講。為什麼?我自覺沒有學問,沒有讀過書,要這些學位做什麼?
在推動人間佛教的過程中,都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條件。我的條件是我發心、我肯做、肯給人,自己不要,都是為人、為社會、為佛教。且看哪一個和尚能辦幾所大學、建幾百間寺廟?一個和尚能做這許多事,一定有一個道理。什麼道理?「以無為有」,「不要」才會「有」。我如果把錢存到銀行裡,如何能辦教育、文化、建寺廟?所以我的「成」,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事實上是大家共同成就,以眾為我,什麼都不是我個人的。
我在銀行沒有戶頭,我不做生意、不跑單幫,也不買賣東西。即使到大陸去,也不買東西做人情,頂多在台灣寫幾個字、帶幾本書送人,不然就是買鳳梨酥給朋友享用。說是買,其實也買不起,都是跟徒眾說:「你送來幾包鳳梨酥吧!我要帶到什麼地方、做什麼用。」他們就幫我準備了。
然而在這個社會上,一個沒有背景的人要想翻身很難。如同六祖惠能大師已經得到衣缽、做祖師了,五祖弘忍大師還是要他趕快逃命,不可久留僧團。因為他是南方的「獦獠」,弘忍大師的弟子不會容許他得到衣缽。不過我並沒有逃跑,數十年寒暑,就這樣走過來了。
現在海峽兩岸沒有統一,大陸把我當成境外的,台灣看我是外省人。到美國,他們說「你們中國的」;到東南亞,他們也說「你們台灣的」,我都不知道我是哪裡人了,不得已只好喊出:「我是地球人。」看來我的佛教事業慢慢要統一起來,跟兩岸統一一樣,都不容易。

提問八:大師今年高壽八十幾歲,將來您不在了,佛光山的整體事業與制度,要如何繼續維持下去?您有多大的信心?

大師:佛光山開山以來,我擔任了前三任住持;第四任開始交棒給第二代心平和尚,其後又傳給心定和尚,現在已經到第七任心培和尚,在傳承的制度上,已經慢慢熟練、步入軌道。一個僧團唯有「世代交替」,才能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尤其佛教強調「傳燈」,燈燈相續,佛法才能傳承下去。
此外,我們創辦的社會教育機構如大學、中學、小學,他們有各自的董事會;佛光會也有理監事會,裡面的重要成員都必須經過選舉程序,有一定的任期;甚至要選舉了,還會有競選活動,該當選的、不該當選的,都已有一套模式運作,因此這些會務不是由少部分的個人可以操縱的,這一點我比較放心。
至於法系的傳承,世間無常,未來很難說。不過三、五十年內,這樣的制度應該都能如法運作。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