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 Debra Springer(記者):大師,您一生創辦了很多事業,可以看出您是一位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但也曾聽說您並沒有受過正統的學校教育。首先請問大師,您的教育理念是從何而來?
圖/紐西蘭南島佛光山提供
聯合國NGO和平促進會發言人Gina Otto(中)、《人物雜誌》記者 Debra Springer(左)專訪星雲大師。(2009.11.20)
圖/佛光山提供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49
共生共榮的世界 3-1
美國《人物雜誌》(People Magazine)專訪
時間2009年11月20、23日
地點:美國洛杉磯佛光山西來寺
Ms. Debra Springer(記者):大師,您一生創辦了很多事業,可以看出您是一位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但也曾聽說您並沒有受過正統的學校教育。首先請問大師,您的教育理念是從何而來?
大師:寺院就是學校。我雖然沒有進過正式的學校,但是寺院養成我。教育是知識,要別人來教導我們、傳授給我們。但是佛教的教育,是講究自己的內心、悟性,可以自己去體會的。
Debra:您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成為宜興白塔小學的校長,在如此一個混亂的時代,是什麼原因讓您在當時就有教育小孩的理念?
大師:在我沒有受教育的時候,就想到「應該要怎麼樣教育」。教育,有時候是要靠自己的感官去吸收,有時候要靠自己的內心自覺。因為那個時候,出家人在社會上沒有公益服務的觀念,即使我能力有限,我會想到:「我應該為社會服務。」因此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想到將來要做小學校長。人要有願望,就能實現。這個實現的因緣很奇妙,我就不敘說了。總之,好因好緣。
那個時候,因為我二十歲從南京回到宜興這個縣城,南京是那個時候中華民國的首都,宜興這邊的人聽到我從南京來,等於你們說「從華盛頓來的」,會讓人感覺這個人一定是很相當;剛好他們也缺少一個小學校長,於是我就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出任白塔小學的校長。
Debra:您受到邀請做校長的時候,有猶豫過嗎?還是馬上答應?
大師:沒有猶豫,馬上答應。然後就即刻蒐集「怎麼樣做一個校長」、「怎麼樣做一個教師」的資料,也寫信請朋友從各處寄來很多的相關書籍,半個月我就學會了做校長。
Debra:當您試著透過閱讀,來提倡知識及布施等概念,您是如何實踐包容的理念?
大師:佛教有一個重要的道理,叫做「空」。茶杯要空,才能放茶、放水。這個房子有了空間,我們才能在這裡講話。「空」是容器,可以存放東西;虛空很大,可以容納宇宙萬有。人心就像虛空,寶藏應該都在這裡,要從心裡面把寶藏拿出來用於世間。所以哲學也好、教育也好、資訊也好,就是如此,事理合一。
我想,你剛才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學問之道,在於「活用」。
Ms. Gina Otto(聯合國 NGO 和平促進會發言人):在讀大師的著作時,發現大師學會這麼多事情,最重要是學會怎麼忍耐。可不可以請大師談談「忍耐」?
大師:一個人出生了,要生活、生存,甚至還要面對生老病死。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忍」。
「忍」的意義和內容很多。第一個意義,先要「認識」。例如我認識你從邁阿密來、你從紐約來,你們是什麼人?有什麼關係?我要先認識。還有你們來的意義、目的、所希望的,我都要了解,等於是知識。這一個「忍」字裡面,包含了智慧、知識。
當我認識、了解你們以後,第二、我要「接受」。我要接受你們訪問,接受你們談話,接受你們的問題。當我認識以後,人家好的、壞的,因為我認識了,我就能接受。
接受以後,第三、我要「承擔」。因為所有外界來的人事物,不會全是好的,也不會全是壞的,我要分別,進一步看自己要如何擔當起來。
承擔以後,第四、我要「處理」。對於外來的事情,我要如何應對?用什麼辦法?我要能「消化」,我要把它處理得很合乎人情事理。這個「忍」,產生了力量,產生了智慧,產生了責任,產生「我都能接受」的思想。
人要生活、生存,要面對人間的生老病死,就要「忍」。這個叫「生忍」,是「忍」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叫「法忍」。在這個世間上,面對人家加諸於你的打罵、好壞,或者生活幸福、不幸福,種種的境界、事物,所謂「一切法」,我都要有力量來認識、來接受、來處理、來化解,這需要「法忍」。
對於「忍」,如果要詳細講,內容很多。總之,我們在世間生活,要養成「忍」的力量、「忍」的智慧,要堅忍不拔。像歐巴馬,這許多偉大的領袖人物,他們都很有堅忍的精神。
Otto:關於「溝通」和「了解」,我在聯合國教導小女孩時,會教兩個小女孩互相傾聽對方的故事。我的理念是:當我完全認識你、了解你的故事以後,我就不會討厭你。想請大師談談「溝通」與「互相了解」的問題。
大師:現在很流行一句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之相交,貴在了解,貴在互相知心。人世間有很多的不幸、不好的事情,都是由於不了解而產生誤會。很多事情只要了解了,就天下太平了。所以夫妻增加感情,要相互了解;朋友增進友誼,也要彼此了解。總之,什麼人都要了解,相互了解得愈多愈好。有的人執著自我,不肯去了解別人。有時候,人我的立場要相互調換,我了解你還不夠,還要想「假如我是你,你是我」,互換立場。
Debra:關於女性教育,是什麼原因讓您覺得女性教育給您很多的歡喜與希望?
大師:基本上,佛教裡男女平等,是沒有問題的。但事實上男女各有長短,在這個世間應該彼此截長補短,相互幫助。
台灣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高中以前的學生,女生優於男生;到了大學以後,男生就優於女生。當然其中也有不少女性特別優秀,甚至於超過一切男生。我想,女性要和男性平衡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度量要大;主動、氣勢也重要。因為男性比較獨立,女性比較依賴,如果能把依賴的性格變得也能給人依賴,就能和男眾一樣了。
基本上,佛教認為女人的慈悲多於男人,男人的智慧多於女人,把它平衡起來的話,大家應該是平等的。
Otto:今年到台灣,發現大師有這麼多事業,但是您的幕僚幾乎都是女性,這給我非常大的震撼和驚喜。所以我回到美國以後,就更有興趣想要讀您的書,想要了解您。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現您在全世界創辦了這麼多所大學和佛學院,主要在執行教育的也都是女性。請問大師,您對女性教育的理念是什麼?
大師:在佛教裡面,最重要的是講究「發心」,也就是肯做、願意做、喜歡服務。心,好像一塊田地,要開發這塊田地,就能生長很多東西。信仰或者學佛,要「發心」;出家,要過比較淡泊、艱苦的生活,要「發心」;吃虧、忍耐,要「發心」;為公眾服務、做義工,都要「發心」。同樣地,社會上女性也好、男性也好,最主要的,先要「發心」。你們為公務肯多做一些,就叫「發心」;你多做一點,別人就會欣賞你,就會讚美你。
剛才談到的「忍耐」,就是第二步。整合「發心」和「忍耐」,就能展開人生的其他事情。
Debra:「人口販賣」是目前西方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我們在教育這些年輕女性的過程當中,大師您覺得怎麼樣才可以教會他們去面對、防範這樣的問題?
大師:貧窮的地區才有人口販賣的問題,在經濟成長、教育發達的地方,這樣的事情自然會沒有。七十年前,台灣有販賣人口,但是近五十年來幾乎完全沒有。
Otto:依目前調查統計,每年大概有十萬人會被販賣到美國。據我們研究發現,其實在一些已開發的國家中去教育這些女性,反而可以幫助他們去防範這些問題。不知道大師您的想法如何?
大師:現在中國大陸,可能還有一些比較貧苦的地區會有這樣的事情,但我不太了解。印度也有一些,非洲應該也有一些,大部分都是販賣女孩子。一般人生了女兒,就想到將來還要嫁人,覺得很辛苦,不如早一點把他賣了。其實在我們了解,女性對於家庭、父母,乃至對社會的服務,有時候不輸給男人。但是全世界「重男輕女」,這個觀念也不曉得是怎麼養成的,所以需要很多優秀的女性站出來,可以革新、改革這種觀念。(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