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廢棄物的問題日益惡化。圖/法新社
追求成功和青出於藍的文化已深植於奈及利亞民眾心中。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法國巴黎出現十多家「維修咖啡館」,義工每月一次協助民眾修理故障的家電或電子產品;發起這項運動的人士希望推動「以修理代替購買」的風潮,解決日益嚴重的電子廢棄物問題。
據統計,消費者和企業每年淘汰的智慧手機、電腦和家電,產生近四千五百萬噸的電子垃圾,但以正確方式回收的數量僅占兩成。歐洲地區的電子廢物問題相當嚴重,研究人員指出,歐洲約九成民眾擁有智慧手機 ,但這些手機被汰換時,只有一成被正確回收。
電子廢棄物通常被運往菲律賓、迦納、奈及利亞和中國大陸處理;專家預估,今年底全球電子垃圾數量將增加至五千二百萬噸,二○五○年時增至目前的兩倍;電子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廣泛衝擊,包括碳排放、水源和食品供應鏈遭汙染。
歐盟環境署(EEB)的研究指出,提高電子產品維修率,將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若歐盟所有洗衣機、筆電、吸塵器和智慧手機的使用壽命延長一年,每年將可減少四百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二百萬輛汽車的排放量。
曾經擔任記者的波斯特瑪(Martine Postma)在進行永續專題報導時,興起推動「維修咖啡館」活動的念頭;她表示,如果能把「壞掉即丟」的習慣轉為「壞掉即修」,不僅能省下支出,也有利環保。
波斯特瑪在自己居住的社區發起這項運動,獲得熱烈回響;隨後,她創立「維修咖啡館」基金會,進一步擴大這項風潮,目前已推廣至三十多個國家。
巴黎「維修咖啡館」計畫負責人瓦萊(Emmanuel Vallee)表示:「當前社會充斥著浪費和過度消費的現象,不應如此。技術進步和大量生產讓許多電子產品的成本和價格降低,導致消費者在產品老舊或故障時選擇購買全新產品,而非送修,形成惡性循環。」
瓦萊指出,修理可以避免浪費,但法國在這方面的表現落後歐洲許多國家;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署(ADEME)的調查顯示,歐洲近三分之二民眾會優先選擇修復電子產品,而非採購新品,但法國只有四成的電子產品在故障後送修。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法國國民議會已通過法案,為洗衣機、割草機、電視和智慧手機等裝置制定「可維修性」指數,要求製造商在產品上標示可維修性、備用零件價格、備件是否容易取得等資訊,也須提供維修手冊。
此外,法國也將在二○二四年起,要求製造商為產品標示「耐用性」指標,供消費者參考。當局表示,制定這些法案的目標,是在五年內讓電子產品送修比率提高到六成。
提出這項法案的國會議員里歐頓(Veronique Riotton)表示:「我們設法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希望這些措施能提升消費對生態危機的意識。」
環保人士對法國這項創舉深表讚許,也期望這項政策能夠促使電子產品製造商展開可維修性的競爭。
以維修各種產品為宗旨的iFixit互助網站歐洲工程師迪派皮爾(Maarten Depypere)表示:「過去,可維修性並非電子產品製造商的優先考慮,但法國這項法律兼顧環保和消費者的需求,是個非常平衡的解決方案;我認為,這會促成企業間的良性競爭,所有國家都應該採納或效法。」
孟國紡織覺醒
拒絕化學汙染
孟加拉是全球第二大服裝製造中心,每年出口的服裝價值約達三百四十億美元;這些服裝在孟加拉製造、染色和加工,最後在美國和歐洲販售。然而,許多業者和消費者追逐最新色彩趨勢時,並未注意這些染料的有毒歷史。
孟加拉民眾薩拉姆(Haji Muhammad Abdus Salam)居住在服裝製造重鎮達卡,他住家附近的河流滿是垃圾,顏色汙濁,且散發惡臭。薩拉姆說:「我年輕時,這裡沒有製衣廠,我們能在河邊耕作,在河裡捕撈各種魚類,但現在河流像墨水一樣黑。服裝廠和染布廠汙染河川,河裡早已沒有魚了,我們不能讓子孫後代面臨同樣狀況。」
非政府組織「永續」(Agroho,孟加拉語)致力為貧困社區提供清潔的飲用水和免費醫療服務,該組織執行長哈克(Ridwanul Haque)指出,有毒化學汙染是孟加拉的巨大問題;紡織業產生的汙染物讓河流「顏色漆黑,水質濃稠,就像焦油」。
孟加拉的工業用水汙染,有五分之一來自時尚業,部分原因是該國的監管和執法不力,任憑廢水直接排入河流和溪流。這些排放物通常含有致癌化學物質和重金屬,不僅危害生態,也汙染飲用水源。
麥克阿瑟基金會則指出,時裝業的用水量驚人,每年高達二十一兆加侖;此外,布料染整手續,是把化學藥品或處理劑用於織物上,創造所需的顏色和質感,例如漂白、柔軟或抗皺性。這些化學藥劑包括酸、酶、漂白劑和甲醛等,都是高汙染的有毒物質。
紡織業是孟加拉的重要經濟支柱,占該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兩成,從業人員約四百萬人;因此,政府難以採取強制遷廠等措施,以免釀成大規模失業。
所幸,目前已有跡象顯示,紡織品業者日益重視環境責任,一些品牌也提出「清潔紡織品夥伴關係」(PaCT)等倡議,協助解決工業用水、能源和化學物質的使用問題。
孟加拉環境森林和氣候變化部坦言:「城市化、經濟成長和工業化步調正在加快,也加劇環境問題,這些問題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消失,但絕對有改善空間;我們正竭盡全力減少成衣和紡織品等產業的負面衝擊,包括制定或更新環保法規,對汙染者罰款、監測水質,建立汙水處理廠,並尋求國際合作,提升廢水處理技術。」
不落人後特質
造就非洲巨人
奈及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也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經濟體和文化強國,在文學、音樂、體育等領域都有卓越表現,贏得「非洲巨人」(The Giant of Africa)美譽。專家探討奈及利亞崛起的背後因素,發現該國「不落人後」的民族性是最大關鍵。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出,奈及利亞的非正式座右銘「奈及利亞永不墊底」(Naija no dey carry last)深植於民心,促使他們在各領域全力以赴;奈及利亞被視為集體主義社會,多數人認為,追求個人成功對家庭或部落都有益處;此外,奈國的父母對下一代寄予重望,希望後代能夠青出於藍。
奈及利亞在許多領域都出現傑出人物,例如曾登上「告示牌百大單曲」(Billboard Hot 100)榜首的歌手Wizkid,一九八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因卡(Wole Soyinka)。此外,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所(MPI)的調查顯示,奈及利亞裔的美籍人士中,六成擁有研究所以上學歷,堪稱美國最成功的族裔之一。
奈及利亞的影視產業,也反映這種追求卓越的文化;該國的電影產業規模已經超越好萊塢,每周製作約五十部影片,最普遍的主題則是社會流動性、財富和成功。
堪薩斯大學非洲數位人文科學副教授耶庫(James Yeku)博士表示,奈及利亞崛起的動力源於昔日的艱辛生活。他說:「奈及利亞過去非常窮困,這導致他們渴望被尊重,也養成他們頑強、勤奮,追求成功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