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綠色復甦 歐洲表現勝亞洲

潘楠慕 |2021.01.24
1560觀看次
字級
歐盟推動綠色復甦,大舉投資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圖/法新社
空氣汙染是全球性的公衛危機。圖/法新社
專家警告,空汙可能迫使民眾大規模遷徙。圖/美聯社
英國已有大批零排放公車上路。圖/美聯社
日本對使用傳統內燃機引擎的汽車減稅,有助汽車製造商,但不利環保。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為因應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全球各國紛紛推出大規模財政措施,藉此推升經濟復甦;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研究則發現,各國挹注資金的方向出現差異,歐盟的刺激方案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表現,勝過日本和中國大陸等亞洲國家。

IMF彙整的資料顯示,全球針對這場前所未見的公衛危機祭出的財政支出和紓困計畫,規模已高達十三兆美元;這些資金主要用於遏止病毒擴散和支援企業,但並非所有地區都積極推動「綠色復甦」(green recovery)。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財務倡議」(Finance for Biodiversity initiative)與倫敦諮詢公司「生動經濟學」(Vivid Economics)指出,綠色復甦的宗旨,是在刺激經濟成長時,避免造成環境保育的負面衝擊;然而,許多國家未能履行承諾,投入的資金雖讓經濟免於衰退,卻大幅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生動經濟學」採用「綠色刺激指數」(Green Stimulus Index),評估全球二十大經濟體的政策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結果顯示,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南韓的分數都落在負值;表現較出色的,是英國、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以地區而言,亞洲和大洋洲的八個國家,動用財政政策支撐經濟的同時,也大幅增加環境的負擔。

日本為了振興汽車產業,對使用化石燃料的車輛提供補助;這些車輛的銷售改善,緩解業者的財務狀況,但這也代表廢氣的排放增加。另外,中國大陸雖然實施電動車的獎勵措施,但政府為促進成長,卻簡化煤礦開採的許可流程,導致空汙惡化。

相較之下,歐洲當局設法支持經濟成長和產業復甦時,把「去碳」(decarbonization)視為重要一環;例如,英國的綠色工業革命計畫,就採購了數千輛零排放的公車,也正推動增加自行車道等方案。不僅如此,英國也開始檢討交通系統,避免與運輸相關的廢氣排放量隨著經濟復甦升高。此外,英國也把振興經濟的資金,用於離岸風力發電的設施,目標是在二○三○年時,所有住家的電力都來自再生能源。

法國政府協助企業紓困時,也提出環保要求;該國撥發紓困資金給法荷航空集團(Air France-KLM),條件是必須採用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低的機型。

專家表示,為了遏制疫情擴散,各國採取封鎖、隔離等措施,經濟活動因而停擺;這個情況讓化石燃料的需求大幅下滑,也讓碳排放數量降低。以印度為例,嚴重空汙形成的煙霧,讓許多地區的民眾無法看見遠方的喜馬拉雅山,但在印度鎖國後,空氣品質顯著提升,山脈也再度出現在民眾的視線中。

國際研究組織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的數據,去年燃燒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比二○一九年減少了百分之七,降幅是有紀錄以來最大。然而,這種情況不容樂觀,因為溫室氣體減少並非源自基本面的變化;一旦經濟活動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碳排放會隨即增加。

隨著疫情控制的進展和新冠疫苗的研發成功,各國逐步放鬆管制,經濟也開始回溫;環保人士對此深感憂慮,擔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的狀況,只是曇花一現。

華盛頓非營利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表示,全球各國增加財政支出時,宣稱將致力保護環境,但是碳排放量卻不斷增加。研究人員說:「各國的振興措施,必須效法歐洲,把資金導入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電動汽車基礎設施,且對產業提供有條件的綠色紓困,才能有效扭轉碳排放增加的趨勢。」

空汙衍生氣候難民

環保機構紛紛示警

環保機構「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示警,全球暖化和空氣汙染,已導致每一點三秒就有一人被迫遷離家園;若當前的趨勢無法改變,未來十年將導致數千萬人流離失所。

專業環保議題律師梅塔(Sailesh Mehta)近來協助委託人勝訴,免於遭遣返回孟加拉;梅塔引用孟加拉的嚴重空汙數據,主張其委託人患有哮喘,一旦返回孟加拉將有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風險。最終,法院裁定梅塔的委託人勝訴,撤銷驅逐出境的命令。

梅塔表示:「呼吸乾淨空氣是基本人權之一,各國政府和法院應予認可。」他並強調,空汙絕非地區性議題,因為一旦發生大遷徙,受影響的將不只是出現汙染的地區。

聯合國人權和環境特別調查員波伊德(David R Boyd)指出,全球約四分之一的死亡數,與空汙有關聯;可以預期,若健康受到威脅,許多人將會遷居。多數死於空氣汙染的人,都是弱勢的族群,例如窮困、體弱者,這也導致空汙議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英國公益組織「氣候與移民聯盟」(Climate & Migration Coalition)的成員蘭德爾(Alex Randall)表示,氣候變遷和移民之間的關聯,目前仍相當模糊;儘管有了少數判例,仍處於灰色地帶;除了改善空汙,政府也應建立允許民眾安全遷徙的合法管道。

梅塔指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去年已裁定,政府若遣返氣候難民,有違保護人權義務;他贏得這場官司,具有指標意義;他強調,空汙可能導致大規模移民成為常態,各國領導人必須立即行動,包括履行《巴黎氣候協定》,以阻止人道主義和環境危機演變為生存危機。

廢棄鋼材零浪費 化身藝術品

泰國設計師蘋恩(Saruta Pin Kiatparkpoom)是該國最受歡迎的家具設計師之一,曼谷許多豪華的酒吧、飯店和購物中心都可見到她的作品;蘋恩表示,這些家具或藝術品全都使用廢棄的鋼材製成,是「來自廢棄物的奇蹟」。

蘋恩指出,她的創作理念深受開設零件工廠的父親影響;她的兒時回憶並不美好,因為工廠的環境雜亂,充斥著金屬切割和撞擊的噪音;然而,大學就讀美術系時,在教授的鼓勵下,蘋恩嘗試以金屬創作藝術品,心態也開始轉變。

蘋恩說:「對父親以及工廠工人的懷念,讓我開始認同他們的生活,這也促使我投入金屬藝術創作領域;我以藝術、永續為目標,為廢棄鋼材賦予新生命。」

大學畢業後,蘋恩成立一家工作室,並收集大量的廢棄鋼材,在製作家具的同時也減少資源浪費;她的作品最初並未熱銷,許多人並不喜愛金屬材質;不過,隨著蘋恩在國內和海外贏得一系列設計獎項,知名度不斷提升,她的作品也愈來愈受歡迎。

全球興起的「零浪費」風潮,讓蘋恩的事業更上層樓,大批訂單不斷湧入;目前,蘋恩還成立「蘋恩金屬藝術」(Pin Metal Arts)公司,作品範圍也一再擴大,在家具之外,她也製作雕塑。

泰國室內設計公司史穆爾(Smool)的總經理辛蘇布波(Waris Sinsuebpol)指出,蘋恩的特質是以受限的材料,創作獨特且充滿想像力的作品。

蘋恩表示:「我不確定自己是藝術家或設計師,或許介於兩者之間。」目前,她正積極培育人才,希望讓廢棄物化身為藝術品的理念延續下去;她的一名學徒,正嘗試把報廢的汽車輪胎改造成彩色的裝飾品,用來美化公共空間。

蘋恩說,化腐朽為神奇的領域,不僅限於金屬,她將支持更多人一起學習新技能,嘗試新材料,推動永續藝術的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