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 藝術賞析 成為醫學課程

潘楠慕 |2021.01.10
3078觀看次
字級
訪客在教堂近距離欣賞米開蘭基羅的作品。圖/美聯社
義大利的教堂在疫情期間依然開放,成為觀賞藝術的好去處。圖/美聯社
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的壁畫,珍藏在人民聖母教堂。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藝術賞析除了能夠陶冶性情,或許還能成為培養醫學院學生觀察能力的工具;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的醫學教授麥坎(Brenda Moore McCann)表示,藝術有助醫學培訓。

除了醫學背景,麥坎還是一名藝術史學家;她指出,現代醫學的培訓應基於科學方法,納入人文學科可以讓學習的模式更廣泛、免於僵化,藝術欣賞就是理想的課程之一。

麥坎要求學生仔細觀賞畫作並加以描述,包括人物的手勢、服飾,並推測這些人物的情緒;她說:「我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運用感官觀察的重要性。在他們成長為擁有完整知識的醫師之前,必須依靠各種工具來感受、判斷患者。」

麥坎表示,藝術家和醫師有一項共同特點,就是必須準確掌握觀察目標。醫師必須研判症狀,也就是患者的描述,體徵則是從患者身上觀察獲得的結論。她並以解剖學為例,醫學生解剖大體時,就如同觀察一幅畫作,必須學習相關過程中的所有細節。

三一學院的藝術賞析是人文學科的一環,這項學科最初是在二○○八年推出,除了藝術欣賞,還有文學賞析;麥坎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醫師和患者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這也導致患者對醫師的信任程度不斷下滑,並讓醫療糾紛的案例不斷增加,對醫病關係造成負面衝擊。

麥坎指出,人文學科讓醫學院的教學模式不僅基於科學方法,還能兼具彈性,不會過於僵化。她設計了相關課程,透過醫術讓學生更加理解「觀察能力的複雜性」。麥坎說:「除了保護人類的身體,我們也該保護藝術,透過藝術,我們能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在醫學領域,這代表醫師能夠更正確地觀察、診斷,對患者更有同理心。」

這些課程推出以來,醫學院學生的反應熱絡;該校學生馬霍特拉(Aman Malhotra)表示:「學習如何觀察畫作中的訊息,非常有趣。我以前不曾仔細欣賞藝術,也未學習如何解析一幅畫;這門課程讓我學會如何觀察與思考,我們不僅關注症狀,也會關注患者。」

馬霍特拉非常喜愛人體素描,他並表示,這堂課讓他發現,一些人體構造圖表極為精細,有如藝術品,這必須歸功於強大的觀察力。

麥坎表示:「我們生活在高度視覺化的文化中,但這往往造成感官方面的疲勞,讓我們的腦子自行忽略掉一些我們認為不重要的事物;特定的訓練,有助我們見微知著、鉅細靡遺。」

麥坎也引述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二○一九年發布的報告,該報告指出,妥善運用藝術,有助醫師了解疾病和改善臨床技能;他也引用被譽為「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和「美國醫學人文鼻祖」的奧斯勒爵士(Sir William Osler)的名言:「好醫師能治好疾病,偉大的醫師治癒病人。」

日本

蘊含日常簡樸美

民間藝術掀風潮

古老的東西,有時似乎又有新意,日本的民間藝術即為一例。在一些研究人員、收藏家和鑑賞家的推動下,日本的「民藝」(Mingei)風潮再次興起。

日本民藝運動的創始人,是哲學家及美學評論家柳宗悅(Soetsu Yanagi)。柳宗悅在研究文學與宗教哲學之餘,對民藝產生濃厚興趣,並創立日本民藝館。

十九世紀後期,歐洲手工藝復興,強調實用、美觀和手工製作;柳宗悅深受影響,他提倡的民藝運動也被稱為英國工藝美術的東洋版。

在民藝運動前,日本的美學強調上層階級的精英文化,但柳宗悅引領的民藝運動則反映生活,主張簡樸,深受大眾認同。柳宗悅曾說:「偉大經典的作品,沒有一件是只用於鑑賞的,都是實用的;器物因被使用而美,美則惹人喜愛。」

依據歷史學家的分類,民間藝術的形式、材料和用途,都源自代代相傳的傳統;這些物件的製作者往往不是知名的「大師」,通常可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使用,例如陶瓷器皿、鐵製品、紡織品等。

喜愛這些作品的人士認為,日本民間藝術的潮流可望長久延續;通曉歷史的設計師荻原健太郎(Kentaro Hagihara)探索日本各地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手工藝博物館,美術館和作坊,並出書推廣這些歷久不衰的日本民間藝術作品。

荻原健太郎表示,民藝應該具備日式、價格低廉、手工製作和地域性等風格,是涉及研究、收藏和鑑賞的美學運動。此外,民藝的定義,也應該與時俱進;一些屬於當代設計領域的作品,即使是量產,或者以塑膠材料製作的物件,若能符合日常生活可見、美觀實用等特點,或許也可歸入民藝領域。

義大利

走進教堂 欣賞米開蘭基羅新冠疫情肆虐,歐洲各國紛紛採取封鎖措施,義大利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也因此關閉;二○二○年是拉斐爾逝世五百周年,最盛大的展覽原定在羅馬舉行,但義大利政府為了遏制疫情擴散下令全國封鎖,這項展覽僅開幕三天就被迫中止。這段時間,藝術愛好者只能透過虛擬方式觀賞藝術品,許多知名的藝廊或博物館則提供線上導覽。

不過,想要親身觀賞義大利精緻文化遺產,或許仍有去處;義大利一些教堂在疫情期間仍持續開放,訪客可以近距離感受那些收藏在教堂裡的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畫作,包括拉斐爾、米開蘭基羅的傑作。

藝術史學家瑪薩諾比利(Benedetta Mazzanobile)參訪羅馬和梵蒂岡許多教堂,他表示:「進入這些教堂後,我的感受不亞於博物館。」瑪薩諾比利指出,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裡面擺滿了不朽巨作,包括米開蘭基羅的「聖殤」(Pieta)。

羅馬的聖王路易教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裡,收藏十六世紀畫家米開蘭基羅的三幅雄偉作品。遊客把硬幣投入捐獻箱後,就能啟動照明裝置,欣賞畫作。

在人民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則能欣賞另外兩幅米開蘭基羅的畫作,描繪了聖彼得被釘上十字架以及保羅前往大馬士革的旅途;不僅如此,這座教堂也收藏了卡拉契(Annibale Carracci)等知名畫家的作品。

對另一位文藝復興時期大師拉斐爾有興趣的愛好者,也能在羅馬的幾座教堂親眼欣賞他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民聖母教堂的壁畫。

瑪薩諾比利表示,受疫情影響,目前義大利的教堂訪客人數不多,前去觀賞不需大排長龍,能夠細細欣賞藝術;不過他也強調,觀賞藝術的前提,是做好所有防護措施,避免遭感染或傳播病毒。

瑪薩諾比利坦言,當前的狀況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過度觀光對城市造成的衝擊獲得大幅緩解,原本人滿為患的街道、美術館,現在可以輕鬆漫步、欣賞;但另一方面,遊客大幅減少,使當地的經濟大受影響,商家、藝廊和博物館的收入銳減,造成營運問題。

他說,疫情提供了反思的機會,當局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思考,在疫情過後生活恢復常態時,如何在解決過度觀光負面衝擊的同時,確保城市繼續擁有穩定的收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