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三尊像
高麗時期(918~1392)╱絹本設色╱高239.4公分×130公分╱日本奈川鎌倉圓覺寺藏
此圖像未見於東亞以外地區,推測是高麗時期(918~1392)獨特地藏信仰背景下的創作,1908年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地藏菩薩,梵語Kṣitigarbha,又稱地藏王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祕藏」而得名。
所謂「地」,即大地的意思。它能生、能載、能藏、能持、能攝、能依,堅牢不動,這說明菩薩願力好似金剛,不可破壞;固如磐石,不可動搖。
所謂「藏」,是指祕藏,說明地藏王如庫藏中祕密收存的金銀珠寶,可以用來救濟貧困,所以有祕密、包容、涵育的意義。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地藏菩薩的寫照。在諸大菩薩中,地藏菩薩與觀音、文殊、普賢等,同列名為「悲、智、行、願」的代表。
地藏菩薩三尊像
高麗時期(918~1392)╱絹本設色╱高239.4公分×130公分╱日本奈川鎌倉圓覺寺藏
繪製於14世紀。中央主尊為地藏菩薩,下方左右為無毒鬼王及僧道明,構成三尊形式。主尊座前繪有似獅子的靈犬善聽,側身蹲坐,回首張目。圖多用金泥及多彩色調描繪華麗的裝飾紋樣,縝密纖細,具高麗佛畫之特色。此圖像未見於東亞以外地區,推測是高麗時期(918~1392)獨特地藏信仰背景下的創作,1908年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