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薪傳 】呂柏達娘傘傳承

文/詩庵 |2020.12.17
5043觀看次
字級
呂柏達(前排中)致力於娘傘文化傳承。圖為呂柏達娘傘團。 圖/詩庵

文/詩庵

娘傘,又稱為「華蓋」,為古代帝王或王公大臣出巡時,作為遮陽之用的器物,可算是儀仗隊使用的一種禮器,用以象徵官位的尊貴等級。

娘傘,同「涼傘」。「娘」字,相傳源自開天闢地,煉石補天的女媧娘娘,而「涼」字,則有遮蔭乘涼之意;至於「傘」,古字「繖」,為遮蔽雨水或陽光的用具。

在民間信仰中,「傘」能遮毒陽、避惡雨,故轉化為避毒驅邪之器物。「傘」亦可作為「八卦」之轉化或替代物以避邪。

在台灣各地的廟會活動中,出巡的神明大多屬帝王等級,因此,都會使用娘傘當作儀仗器物。尤其當神明出巡、進香時,娘傘造在神轎前方引領,替神明遮天驅穢,並為神轎引路。

娘傘的外觀,大約有五種顏色,是由代表「五行」的青、紅、黃、白、黑所組成。一般神明通常採用紅色,地位高尊者採用黃色。娘傘的造型為直筒圓形,上面繡有神明尊號、廟宇宮號、八仙和龍鳳花鳥等圖案,並繫有兩條劍帶;下方則綴有流蘇,頂端以葫蘆、寶塔或飛鳳等為裝飾。其織繡方式有平繡和浮繡,所繡圖案最常見者為龍鳳(通常有金、黑、金銀等色),亦有繡上花鳥、海洋生物等圖案。

高雄大樹區「呂柏達娘傘團」創立於二○一四年,為高雄市在地的無形文化資產。「踏娘傘」技藝原為廟會迎神儀式中,主客迎賓互會或入宮安座前之表演,團長呂柏達先生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無形文化資產踏娘傘保存者,致力推廣娘傘表演藝術,讓其逐漸從廟會脫穎而出,具獨立表演形式及民俗藝術價值。

呂柏達先生為澎湖縣馬公市東衛里人,出身軍旅,年輕時拜「雙慶師」為師,學習基礎武術,從而打下武術底子,而後跟隨莊萬枝學習「踏娘傘」,習得各式套路。由於呂柏達之「踏娘傘」技藝深諳各式套路及其禮節,動作威猛霸氣且節奏明快,簡捷俐落,充滿陽剛之氣。雖然「踏娘傘」技藝源習於澎湖莊萬枝老師,但又加入呂隱臥老師的技法與武術,因此,「踏娘傘」仍屬澎湖系統之旁支。

「踏娘傘」從澎湖發展出「娘傘陣」,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廟會陣頭,反映在地技藝美學,可以獨立形成陣頭表演,或作為神明廟會迎賓陣勢。呂柏達先生將「娘傘陣」發揚光大,從傳統中找出時代感,同時在教授「踏娘傘」時,強調以「仁義」為本,實踐「忠孝仁義」精神,具創新文化及承襲傳統的時代意義。

呂柏達先生結合武術及娘傘技藝,展現傳統禮節精神,並接受高雄市政府、市議會及文化局之邀請,進入市議會演出,堪稱帶動高雄市娘傘團的團體,提高傳統藝術水平的典範。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及歷史博物館的鼓勵支持下,傳承及培育傳統踏娘傘技藝。

呂柏達先生指出,娘傘握柄是靜的,持拿是活的,勤拿勤練有成,達到進為兵器,乃手足之延伸,所謂「人傘合一」,「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因此,持傘的娘傘手需「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陰外陽,內外貫為一氣,方能舞動出娘傘的震撼力。

傳統的「踏娘傘」技藝,從早期農業社會沿襲至今,轉變為民間迎神賽會的表演項目,除展現精湛的技藝,且增添武術之精華。參與操作之娘傘手,在互相切磋、藝文交流下,必能增進待人處事「謙恭有禮,客氣祥和」之胸襟,促進社會人群之和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