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新話】 雜談《歌劇魅影》

文/陳煒智 |2020.12.12
1455觀看次
字級

文/陳煒智

全球疫情延燒,致使商業劇場的聖地——紐約百老匯還有倫敦西區,歇演達一年之久,難能可貴的是長青名劇《歌劇魅影》亞洲巡迴團駕臨台北,本地觀眾趨之若騖,一時之間蔚為流行文化盛事。就連它為了爭取容納更多觀眾而不在正式戲院演出,改在小巨蛋體育場搭配大螢幕同步播出畫面的方式,大幅削弱原劇作極度仰賴的「劇場魔術」整體效果,都在魅影鐵粉的熱情擁戴之下,被包容、體諒且贏得喝采。十二月六日晚間最後一場演出,謝幕時全場觀眾應主辦方要求,打開手機,用觀眾席的一片燈海,感謝全體劇組的表現,場面更是動人。

在倫敦及紐約連演三十餘年的《歌劇魅影》,最值得回味,也同時讓它屹立不搖的關鍵點,絕對是大導演哈洛普林斯(Harold Prince)偉大且卓越的整體設計。它讓「戲院本身」成為整部劇作最核心的主角,由開場鬼魅般的拍賣會,緊接到吊燈飛起,時光流轉二十年,塵封的老戲院在觀眾面前一片一片恢復成舊有的華麗光彩,然後我們看到歌劇院的舞台正面、舞台背面、化妝間的一角、神祕的地底隧道、燃著白蠟燭的地下湖、經理辦公室、劇院包廂、屋頂天台、院外石像、舞台鏡框。不必「打開台北」、「打開巴黎」的文化活動,只要看一次《歌劇魅影》,整間戲院上上下下,每個角落都呈現在台上。

普林斯巧妙運用電影式的場面調度手法,把這些視覺元素,透過優秀的設計團隊,融合匯整進劇情當中,二○○四年電影版推出時,惡評如潮,筆者親身所在的紐約首映日晚場放映,演到原本的劇情高潮,戲中戲音樂響起,舞蹈一跳,銀幕下的觀眾竟然爆出哄堂笑聲,其慘況可想而知。當時即有評論家直指:就算把攝影機對著舞台拍,都比這部電影來得「更有電影感」。

音樂劇《歌劇魅影》的強烈電影感最主要是來自導演哈洛普林斯大量借重的——沒錯,還是電影。而且是一九二五年的默片版本《歌劇魅影》。

當年環球電影公司斥巨資拍攝《歌劇魅影》,請來有好萊塢「黑色千面人」之稱的知名演員朗錢尼(Lon Chaney)親飾魅影,錢尼並特別為魅影一角設計特效化妝,整部作品無論氣氛、結構、表演,完全超越了以賣弄恐怖奇情元素為尊的原著小說,而成為影史經典。更有甚者,它還運用了早期彩色電影的拍攝技術,片中化妝舞會一場,即以紅綠雙色特藝拍攝,於是,魅影身披「紅死病」的骷髏頭妝扮現身,在孔雀藍的夜空裡,他的怒火隨著身後血紅色的披風飛揚。

這些張力巨大的視覺撞擊,經普林斯吸收消化,使之內化成為舞台版本裡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魅影蕩著小舟滑過地下湖的場面、午夜墓園裡鬼氣陰森的藤蔓圍牆,已經將氣氛拉抬到頂點,他更在觀眾已經知悉所有的場景、道具的樣貌之後,輕點創作大師的魔杖,讓整個舞台的畫面像翻書一樣,一秒鐘就從劇院舞台「翻」到魅影所身處的地下王宮。

華語電影工作者當年深受默片版本的啟發,一九三七年在有聲電影發展的初期,拍了《夜半歌聲》,之後於一九六○年代初期、一九九○年代初期等一再重新翻拍。至於音樂劇《歌劇魅影》這些精采場面背後的美學思想與藝術傳承,也確實值得華人世界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仔細品味、消化反芻、發揚增進出在我們自己的劇作裡,能夠相得益彰的全方位劇場美感體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