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歷史】 竹籬笆外的春天

文/鄧榮坤 |2020.12.01
2410觀看次
字級

文/鄧榮坤

眷村,是官兵眷屬所居住的村落。眷村是一個以認同政治為基礎所形構而成的移轉空間,是所謂「外省人」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安身立命的地方。台灣眷村承載了戰後一九四○年代末期至一九六○年代,戰後移民台灣的軍眷與台灣社會及其他族群交融互動的軌跡。眷村伴隨著這段歷史共同成長,眷村文化也在有形、無形中,豐富了台灣文化。

眷村是眷村人成長的地方,是台灣發展史中,中國大陸人口大遷移的一項歷史見證,眷村既是緬懷這段歷史的共同記憶,其空間自有部分保留的必要。如全國最古老的眷村宿舍──篤行十村、全國最大的眷村──精忠三村、台北市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桃園市曾經擁有八十六個眷村,在台灣共八百八十八個眷村中,可算為數眾多,也成為桃園族群文化的一大特色,而眷村這種「被迫型政治性人口移轉」的形成與發展,皆有其特殊背景。

走進位於中壢龍岡地區的馬祖新村,我們看到了蛻變的樣貌。馬祖新村建設於一九五七年,當時是為了安置駐守馬祖列島第八十四師部隊,如今留下的許多文物在老房舍逐一擺設開來,其中也有令人浮現暖意的眷村書房與電影院。當時共有兩百一十戶,由於將、校、尉官眾多,這個眷村被譽為「星星滿天飛」。其散發著濃郁的懷舊氛圍和人文風情,曾獲得名導演柯一正青睞,成為台灣電視劇《逆女》的主要拍攝場景。此後隨著不少影視、廣告片來此地取景,知名度一度攀升,近年來發展成另一個生活休憩園區,透過鏡頭的呈現,讓人們看見眷村的濃厚情感與溫度。

拐個彎,來到了楊梅埔心中興路旁的埔心眷村故事館。這裡蒐集了前後約一千二百餘戶眷宅、一萬位村民生活半世紀的共同記憶。民國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間(一九五四─一九六五),楊梅埔心地區依序改建或興建了光華二村、四維新村、三龍新村、敬軍新村、金門新村、成功新村、五守新村、北功新村等八個眷村,其建設從挖溝、擔磚、挑砂、濾砂、攪拌泥砂、砌磚、糊牆、上梁、釘板、排瓦,皆靠人力點滴進行。從放大的空拍圖中,看到這裡曾有的悲歡歲月;從展示的文物中,看到了蔣宋美齡女士、蔣經國先生蒞臨眷村的關懷,也感受到逐漸褪色的記憶。

一手籌建埔心眷村故事館並擔任聯絡人的江中興,自軍中退役後,全心投入這項吃力而繁瑣的工作,從畫草圖、與美編設計人員規畫展間布置、文物呈現等,始終沒有放棄初衷。他說,埔心眷村的特色,是在地理位置上村村相連,在情感上彼此密不可分。尤其在一個偏鄉地區,先後緊密的興建了八個眷村,彼此間因軍中同袍、親戚、老鄉、兒女親家等多重關係,被緊密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生活圈。

眷村建築結構為木梁柱、水泥瓦,以竹網骨架糊泥的竹編牆作為隔間,外牆則是木製的魚鱗板。經過數十載風雨摧殘,多數眷舍都顯露出疲態,相繼拆除後,已成為泛黃記憶。

眷村拆除了,記憶仍在,故事仍在。為了讓這分曾經漾盪於軍眷心頭的記憶能夠保存下來,埔心眷村故事館藉由二千多張舊照片,重現當年景象,保存了濃得化不開來的眷村記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