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9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21╱第九章④ ╱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星雲大師 |2020.11.22
1829觀看次
字級
佛坐像╱八世紀╱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亞洲藝術館藏

文/星雲大師

三、能救世間苦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以上是開七難為十二難而來重說。以下是將三毒二求包括起來總說。

以上說的十二難,是說從外逼來的災難;從內生起的是三毒二求。把這總括起來,所以說「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眾生的苦,誠然是無量無邊,但那苦的根本,則是貪瞋痴的三毒。

在佛教中,眾生就是因三毒而得名的,所以除佛以外,就是菩薩、緣覺、聲聞,尚有微細的三毒煩惱,而最厲害的,則是六道的眾生。

在六道中,瞋恚最重的是地獄,貪欲最重的是餓鬼,愚痴最重的是畜生;瞋恚比較輕的是修羅,貪欲比較輕的是人間,愚痴比較輕的是天上。這是從精神上來分類。我們人雖然說貪欲比餓鬼少,但因貪欲引起的痛苦,卻如恆河沙一般。在如恆河沙的痛苦中,尤以生、老、病、死的四苦,和愛別離的悲哀、怨憎會的煩惱、求不得的愁悶、五陰的熾盛,苦壞了我們,所以說這個世間如似一個大的苦海。

但觀音的妙智力,能救這個世間的苦。觀音的妙智力,是說的什麼呢?「妙」,是不可思議之義,所以可說是我們凡夫不可思議的大智慧力。

這個智慧的力,能拔三毒之根本,能給我們安樂。我們受苦是為的什麼原因?這原因就是起於身口意的三業,起苦的業又是從哪裡來呢?那就是因為智慧的眼被蒙昧了,不能知道真的道理是從惑生出來的。要想斷惑證真,則首先應不要造感苦的業,不造業就不憂愁苦惱,所以在懺悔時念的文句有: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貪瞋痴的根本是惑,惑是基於無明,因有無明之故,所以昧於諸法實相之理。因為在迷而入迷,所以起貪瞋痴的三毒。斷這根本惑而證真理,是從知識方面著手而再加上修持。觀世音菩薩以其妙智力救世間苦,是情感方面的慈悲再加上智慧。

觀世音菩薩以此妙智力而行慈悲,救一切世間之苦。前面所講的十二難,是從外來的,所以這叫做外業。救這些苦名為外業解脫。這四句頌是救從內生起的因貪瞋痴而造的諸惡業,這可以看作示現內業解脫。

四、三業讚歎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這是三十三身的總說,已在前面所講的能救世間苦的是妙智力,這妙智力是體;把這妙智應用出來而成神通力,這是用;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這是相。

妙智力如鏡的光明,神通力如鏡中所映現的森羅萬象的影子,所以觀音不離體相用,而能得到自在。

神通力,是指由智慧的活動而得的自由自在,佛與菩薩均具有神通力。能觀察我們經驗以上的事叫天眼通、天耳通,凡事都能如意的叫神足通,察知他人之心的叫他心通,知道過去的宿命叫宿命通,斷盡一切煩惱叫漏盡通,這皆是指不凡的智慧活動而言。

現在觀世音菩薩具足這些神通力,普度眾生。「廣修智方便」是在殊勝的用中,繁興萬行,以一切權智方便化度眾生。「十方諸國土」總指虛空中的一切世界。「無剎不現身」的「剎」,是國土之義,即是沒有一個國土不現身說法,所以是不光指三十三身。

真理遍滿於宇宙,到處都是觀音現身的地方。例如我們平日所見的開水壺中的水蒸氣,瓦特見了而發明蒸氣的力量;由紙鳶上的線,富蘭克林知道了電的存在;因一個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牛頓因此知道了萬有引力;郊外的花草,供詩人的吟詠;松間的明月,引起遊子的鄉思;見到貧窮乞丐的人,則生慈悲之心;見到衰殘老病者,則感到世間無常;像這些無一不是觀音的示現。

「種種諸惡趣」,是指四聖以外六道輪迴的眾生,尤以六道中的地獄、鬼、畜生,叫做三惡趣。「生老病死苦」,就是人生的生、老、病、死的四苦,漸次把它消滅。照字面似屬外力所致,其實佛菩薩教我們要想得到解脫,唯有拿出自己真智來,達觀諸法實相的真理,才能滅卻這些惡趣和四苦。所謂「個個面面觀自在,人人一生普陀山」,所以無論在什麼時候,想到觀自在不是他人,用這樣來不斷地修養,這是最重要的。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初四句,是三業讚歎中的意業讚歎,即觀音從意業上顯示化度眾生的殊勝。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慈觀,這些叫菩薩的五觀。這五觀可以看作是前面觀音妙智力而分出的。因此,分之是五觀,攝之則是一個妙智力。五觀中的真、淨、智三觀,古來皆配合空、假、中的三諦來說明,仔細想想,實在沒有那麼拘泥的必要。

觀世音菩薩,因有五觀的妙力,所以叫觀自在。這個五觀,完全是觀音根本智與後得智分出來的,換句話說,就是觀音本來安住在大涅槃的境界,但因要度眾生,所以就分出五種妙用。「真觀」是說的什麼呢?可以看作是觀音大悟的根本智,也可以說是「智觀」,在黃檗禪師的《傳心法要》中說:「此靈覺之性,從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乃至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諸佛菩薩與一切含靈相同,此是大涅槃性。」

如此大涅槃性,就是大悟的真觀;大悟的真觀,就是大涅槃的本性。

「清淨觀」,到了覺悟真觀的圓滿之後,心地根本即是清淨。所以那映現萬物諸緣,雖現那個相而不染著,其不染著即清淨觀,《圓覺經》中說:「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照這樣次第說,地水火風的四大、十二處、十八界或二十五有,乃至天地宇宙,完全是清淨的一圓覺界,這個即是觀世音的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這是說從真觀與清淨觀而觀一切眾生,垂無緣的大悲而救濟之,稱為大智慧,由此即能表現所證的後得智。因菩薩有真觀與清淨觀,就自然而生出濟度眾生的心,此即為廣大智慧觀。

但是,廣大智慧觀為什麼稱為無緣大悲呢?因為無緣大悲實在是大乘菩薩的願行,超過了權乘的愛見大悲。

愛見大悲又是說的什麼?在《維摩經》中也有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愛見大悲的權乘,不知生佛一如,認為眾生實是迷於生死,與佛並不是同伴,隨入實有的邪見,存利益之相。所以,《維摩經》中認為這是可鄙的!

無緣大悲與愛見大悲的區別,夢窗國師有個譬喻說得很好:

在街頭巷尾常見到那求乞的乞丐,有的是本來生在貧窮的人家,從幼年就是很窮困的;有的是本來生在富貴的人家,後來因種種事故而破落了。在這兩類乞丐之中,我們見到本是生於富貴家庭中的乞丐者,是很容易生起憐憫的心,這憐憫心,甚於見到那本是貧窮之家的乞丐者。這就好似實大乘菩薩的慈悲,見一切眾生本來與諸佛同體,無生死之相,因眾生忽起無明一念,在本無生死中而生出生死之相,這都是如夢如幻不實在的。

而權乘的菩薩則不同,以為眾生如那本是生於貧窮之家的乞丐,實有沉溺於生死,因而生起愛見大悲。

實大乘菩薩的無緣大悲(或稱同體大悲)與權大乘菩薩的愛見大悲分別就在這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