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像/明代/(傳)仇英/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星雲大師
其次來解釋「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摩訶」是「大」之義,所以又稱觀世音菩薩為大菩薩。「怖畏」,就是非常恐怖畏懼。「急難」就是一種最難以應付的困難。如果我們處於怖畏的時候,陷於困難的地方,在進退維谷的狀態之下,此觀世音菩薩,就能給我們無畏,所以在此娑婆世界,又稱之為「施無畏者」。
實際上,我們所住的這個娑婆世界,怖畏急難充滿其中,在這怖畏很多的世間中,使我們得到一點安心,皆是觀世音菩薩所賜。《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對佛陀說:「世尊!我復以此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這十四種無畏之中,最重要的還是以大智慧、大慈悲、大勇猛之德,做一切事。若能如此,即可得到泰然不畏了。
若以智慧,體得諸法實相的道理;在慈悲上,有自他平等的博愛;在勇猛上,有戰勝任何困難的精神;有這種覺悟,在世間上,就沒有怖畏了。觀世音菩薩能使眾生得到這個安定,故稱「施無畏」。
佛教裡說施,分有三種:
1.財施──施有形的物質。
2.法施──施無形的真理。
3.無畏施──使令物質上、精神上,有所安心,沒有恐怖。
不論財施、法施,均不能離開無畏而能達到目的。
觀世音菩薩以此無畏布施,能使我們安心立命,故此應一心供養。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無盡意菩薩聽到上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的廣大功德,因此向佛陀說:「我應當要供養觀世音菩薩。」說後,即從頸上解下價值高貴鑲著寶石的瓔珞,奉呈給觀世音菩薩,說道:「仁者,願你受此法施!」
「瓔珞」,是印度的嚴身裝飾品。頭上的叫瓔,身上的叫珞,品質依身分而有種種不同。根據這種風俗,佛菩薩也用它來莊嚴。
但從這段經文的理上去觀察,並不是指有形的金銀而鏤刻的寶石,無盡意菩薩,累劫聚集了無盡的功德,嚴飾無盡意身上的瓔珞,不過取來譬喻罷了。所以,無盡意菩薩把瓔珞呈奉給觀世音菩薩,並不是有形的財施,而是無形的法施,故經中稱法施。珍寶瓔珞在佛經中常用以譬喻功德,《瓔珞本業經》說:「光為百萬阿僧祇功德;瓔珞為光,嚴飾佛身。」又說:「一切菩薩,以功德瓔珞,莊嚴菩薩二種法身。」
二種法身,即是理法身與智法身。智法身,依修行之力,而磨鍊出來的覺悟;理法身,是本來具有的那個真如的性德。真如之德,雖然人人本具,個個不無,但不修持,即不能證得。依性起修所得的,是智法身。
理法身,本來是覺,即所謂本覺,但是本覺的光隱藏著,若以修行之力,即得始覺;智法身,即是始覺所得。然若證覺到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二種法身就合而為一了。現在無盡意代表無盡的智慧,觀世音顯示廣大的慈悲,所以,以積聚無盡智慧方便的功德,更顯現供養給廣大無邊的慈悲;也就是以無盡意的智慧回向給大慈悲的觀世音。
「仁者」,是大悲萬行者,即所謂菩薩,此處就是指的觀世音。
這裡無盡意以瓔珞供養的一節,《維摩經》是這部〈普門品〉的註腳。維摩的不思議解脫,就是觀世音的妙智力,就是觀世音的現居士身而為說法。這一節和《維摩經》第四〈菩薩品〉終了時,善德長者以瓔珞奉給維摩居士,完全一致。
《維摩經》中善德的一章,維摩詰是長者善德的對手,有一次,善德長者家中,設七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此是財施;維摩即向善德長者大大開示法施的利益,善德長者聽時心生清淨,無量歡喜,即解價值百千兩金的寶珠瓔珞奉於維摩,表示已離財欲,喜樂法施的大利益。
在這部〈普門品〉中,無盡意供養的一節,觀世音菩薩開大悲門,以示大法施,所以無盡意遂心生感謝,將自己有形的寶珠瓔珞奉於觀世音。這個瓔珞如前面所說,應該視為累積的功德。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無盡意菩薩誠心誠意地特以瓔珞贈給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為什麼不肯接受呢?因為一般人的希望是財寶,是名譽,這裡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一方面就是表示不貪。這個寶,觀世音菩薩實在沒有求的必要。從觀世音菩薩這方面來看,他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那個瓔珞的功德,早已嚴飾其身。在人分上的這一方面來看,無論誰都持有無價的佛性之寶,並沒有「與」和「受」可說,在絕對平等一如的境界上看,是沒有什麼相對的憎愛取捨可說,因為顯示此理,所以不肯接受。
因此,無盡意再奉上瓔珞說:「為了憐憫我等故,還是請你接受下來吧!」從我與他分別相對的境地來看,觀世音菩薩不需要也未可知,可是為了憐憫一切眾生,還是請他受之,他也因此才肯接受。
佛教的教義,是破除相對差別的有,是因緣所生的假諦,由假諦而進入絕對平等的空諦,再從那個空諦,進入諸法實相的中諦。從有進到空是智慧門,從空入於有是慈悲門,以智慧不受這個,所以為了眾生懇請而受是顯示慈悲。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在這個時候,佛陀向觀世音菩薩說:「應該憫念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受此瓔珞。」
「四眾」,即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等是八部眾,前面已經說明了,這裡不再重說。
總而言之,為了眾生,那為自利而不受一物的觀世音,為了利他,就又不得推辭,所以只得把它接受下來,分成二分:一分奉給釋迦牟尼佛,一分奉給多寶佛塔。可是,此多寶佛塔又是說的什麼呢?在《法華經》的第十〈見寶塔品〉,此品中說,從大地上湧出多寶佛塔,其中有佛名多寶佛。
這個多寶佛塔,是把宇宙本體,做為人格的法身佛,亦即是理體。釋迦牟尼佛體得其理體而現事相,所以一是理佛,一是事佛。關於那個證得的原因:一是斷滅一切煩惱而進入涅槃;其次是圓滿一切種智而成就菩提。就事理的二義來看,多寶佛塔是法身的理佛,即是本覺的理身;釋迦牟尼佛是報身的事佛,即是始覺的智身。
雖可這樣解釋,但實際上,事理是不可分為二的,這是因為在圓融諸法的實相中,有中道的真理。明白了這個,則宇宙觀是這樣的:
本體──無限-平等-空諦-理
宇宙 圓融(中諦)
報身──有限-差別-假諦-事
對佛而言可以這樣看:
法身──理身-理佛-多寶佛塔
佛身 冥合
現象──智身-事佛-釋迦牟尼佛
如前文說,佛身分三身時,釋迦牟尼佛是應身,現在說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不免令人生起懷疑,這因為在娑婆世界應現,使普門利益的,是觀世音菩薩,所以可以視為在體與相之外,再加上用:
體──法身──多寶佛塔
相──報身──釋迦牟尼佛
用──應身──觀世音菩薩
現在瓔珞分作二分:一奉多寶佛塔,一奉釋迦牟尼佛。這應身的觀世音菩薩把瓔珞奉給法身的理佛、報身的事佛,以示三身一體。
這裡有一個疑問:觀世音菩薩是為四眾八部而受的,應該要分給四眾八部才對,為什麼要奉給多寶佛塔與釋迦牟尼佛呢?要知道,這既是為四眾八部而受,但因為要使四眾八部統統悟入三身即一之理,所以才分成二分,從應身的觀世音菩薩之手,奉給法身的多寶佛塔與報身的釋迦牟尼佛,此即三身一如,無分彼此。從這同一佛心來說,在我們的心上就現有這個三身,所以臨濟大師說:
「汝一念心上清淨光,是汝屋裡法身佛。汝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汝屋裡報身佛。汝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汝屋裡化身佛。」
清淨光,是本覺平等的理。我們眾生因差別的妄執而昧於此理,不能證得那種境界。打破這種差別的平等之智,是無差別光。這無差別光,就在平等的心上,再觀看眾生的差別而應機化益,是差別光。因此,差別光是慈悲,無差別光是智慧,以此而能成就法身之德。
心,好比是一面本來具有光明的鏡子,這就是法身清淨光,但因眾生有無明煩惱的灰塵,把鏡子原有的光明體遮蔽了,所以需要用智慧的修行拭去那灰塵,直至沒有一點黑暗,即是報身的無差別光。但是,只有光明而不去用,這鏡子要來做什麼呢?所以鏡子要能映現森羅萬象的差別才具有鏡子的功用,這就是應身(又名化身)的差別光。在無差別的真空之上,有差別的妙有,這叫「真空妙有」。這個真空妙有,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佛陀講到這裡,又叫發問的無盡意菩薩,告訴他,觀世音菩薩以如上所述的自由自在的不可思議神力,遊此娑婆世界。用這個「遊於娑婆世界」的「遊」字收結,卻很有意義。
我們眾生在世間行慈悲的時候,總有一點勉強的成分,不能說悠悠然地遊世界。可是菩薩行慈悲的時候,捨去一切報酬,只有歡喜,沒有勉強,菩薩是樂於為世為人工作的,所以用這個「遊」字,是再適當沒有了。
以上是散文體的長行講完了,其次是講韻文體的偈頌,大體上看來,偈頌都是長行的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