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 北投硫磺谷

文/吳鴻霖 |2020.10.19
2644觀看次
字級
北投硫磺谷。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硫磺谷是台北市最北端的北投景點之一,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西南端。遊客於北投公園前面搭公車,在彌陀寺站下車,就是硫磺谷地熱景觀區的入口;或者新北投捷運站到硫磺谷僅兩公里,步行半小時也可抵達。

元順帝至正九年(一三四九),航海家汪大淵《島夷誌略》中記載台灣出產硫磺;十七世紀初,已有漢人與平埔族原住民交換硫磺等物;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台灣正式納入清廷版圖。十四年後,郁永河(字滄浪)來北投採煉硫磺;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劉銘傳奏請官辦採硫。隔年,清廷設立磺務總局,正式開採硫磺……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大磺嘴地區(硫磺谷和龍鳳谷),硫礦產業沒落走入歷史。

挖掘殆盡、岩石裸露的硫磺谷,現在是採硫遺址,也是鄉土教材。站在谷邊的觀景台,谷內有許多硫氣孔與火山碎屑岩,正前方是紗帽山頂,右側山上的泉源路,通往「郁永河採硫紀念碑」。每年三月的其中一個周五,北投國中會安排全校師生健行三個半小時到陽明山賞花;早上八點多陸續走出校門,綿延兩、三百公尺,沿途欣賞風景,經過普濟寺和北投文物館,來到少帥禪園門口,下坡路往硫磺谷,上坡路往龍鳳谷。北投國中師生走上坡門牌偶數的泉源路,這條能俯瞰硫磺谷全景的山路,我走過近二十遍。

龍鳳谷遊客服務站附近的「郁永河採硫紀念碑」,介於硫磺谷和龍鳳谷之間的路旁,因郁永河曾招募工人和原住民在這兩個山谷採挖硫礦。此碑立於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六月,碑文簡介其事蹟:當年五月初,北投原住民以獨木舟(莽葛)相繼載硫土到郁永河居住的茅屋附近,滄浪(即郁永河)用七尺布換一大筐硫土,好奇詢問硫土的產地,原住民指著茅屋後面的山麓。翌日,他和友人、隨從搭獨木舟溯「磺港溪」航行至現在的八仙里,呼喊內北投社的平埔族人來當嚮導,唭哩岸捷運站西南方和奇岩派出所前兩條無名的小溪,皆履而涉,又渡過溪水甚熱的北投溪,再走到硫磺谷探察採硫的情形與山上的景物。

郁永河一行人使用二十間極為簡陋的茅屋,依山面對著基隆河水漲成的大湖,其中兩間擺放大鐵鍋提煉硫磺。工匠先在鍋中煮十幾斤的油,慢慢放入槌細的乾硫土,由兩人拿竹竿來回攪拌,使硫自土中分離,再倒入容器中凝固成硫磺塊。歷經颱風和洪水等侵襲,最後,郁永河從淡水搭船回福州。倒數第二行的碑文記載:「十月初返閩復命,鬚眉斑白矣。」由此推算,當時他應該有一定的年紀了。

硫磺谷左側有觀景步道、磺港溪和門牌單數的泉源路,沿著步道走向磺港溪,仍可見「白氣縷縷」、「沸珠噴濺」等,只是硫磺味比二十幾年前淡。郁永河《裨海紀遊》:「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左旁一溪指源自大屯山區涓涓的磺港溪,現在清涼的溪水往山下流動的聲音仍大,流經彌陀寺前面險降原始的山谷和新北投捷運站西側等地,在北投居住五個月的郁永河,誤以為它是新北投捷運站東側北投溪溫泉的源頭。雖然新課綱高中職國文課本已刪去《裨海紀遊》之〈北投硫穴記〉這一課,但硫磺谷至今仍是觀賞「後火山」活動最佳的教材之一。

白磺泉又稱「牛奶湯」,據說能紓緩關節炎、神經痛及止癢。硫磺谷景區、停車場和泡腳池都免費,路過北投或前往陽明山,別忘了來此地欣賞火山遺跡,感受一下白磺溫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