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6】隨堂開示錄 208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14 談佛光山與佛光會員的關係 5-1

星雲大師 |2020.07.29
1264觀看次
字級
1992年5月16日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於美國西來寺成立,多明尼克總統塞紐瑞(左三)、美國加州州務卿余江月桂(左二)到場祝賀。圖/佛光山提供

隨堂開示錄─集會共修 14

談佛光山與佛光會員的關係 5-1 

國際佛光會美洲幹部講習會
時間:2000年7月9日
地點:美國洛杉磯佛光山西來寺

各位佛光會督導、會長、幹部們:

今天來與大家說話,主要是讓各位佛光會幹部能了解我們本身是什麼樣的立場、任務,及認識我們與佛光山彼此的關係。

一、創建佛光山的意義

(一)四眾弟子共有
目前佛光山在全世界,不分大小有一百八十個單位,佛光協會有一百五十個左右。佛光山這麼多道場,在三十多年內,不算很長的歷史期間能發展成國際道場,不是很容易的事。當初我感慨佛教寺廟是出家人的,不是在家信徒的,在家人只能來寺廟拜拜,拜完就走了。但佛教主要是要靠在家信徒的護持,如大陸四大名山:浙江南海普陀山的觀音菩薩、四川峨嵋山的普賢菩薩、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安徽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其中三位菩薩都是在家相貌,只有一位地藏王菩薩現出家相,可見在家菩薩都能住進寺院寶殿之中,為什麼寺院不接受在家信徒參與呢?所以,我就想要建一座四眾弟子共有的道場。
(二) 慧解修行並重
過去寺院只有講究修行,不講究讀書,不講佛法,可說慧解已慢慢消失。叢林的出家眾,在修行上都很相當,但慧解都不夠,尤其對當代社會知識更加缺乏,所以我就想到將來建寺廟要修行與慧解並重。《大智度論》云:「慧解如雙目,修行如雙足。」沒有眼睛,光是腳走路很危險,若只有眼睛而無雙足則無法抵達目的地,故云「慧目行足」,因此佛光山的道場不但提倡四眾共有,也倡導行解並重。
(三)藝文資訊合一
一般寺院只有本分、老實、簡樸,所以從前寺院的生活,若以較不當的詞句來形容,就好像「一灘死水」,都是靜態的。我想「文教」才是佛法真正的生命,假如沒有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沒有經典的流傳,就沒有今天的佛教。
五十年前由慈航菩薩在台灣喊出:「教育、文化、慈善是佛教的三個基本生命線。」個人也好,團體也好,做善事是本分,不須特別提倡,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文化和教育要加以推廣,所以我們的道場,就盡量在文化、教育、資訊上發展。
(四)世出世間一如
過去的寺廟是沒有什麼傳教的,你到寺院裡面來,頂多知客師父跟你講幾句話,就把你交給佛祖,他就沒有事了。甚至過去佛教寺院多是關閉的,頂多初一、十五才開放給信眾燒香拜拜,平常是不管事的。就連釋迦牟尼佛每天都要出外托鉢乞食,與社會緊緊連在一起,而現在慢慢沒有這種教化了。
因此,現代只有一座佛殿,對信徒而言是不夠的,像佛光山的道場有會議室、教室、講堂、圖書館及很多文教設施。我認為現在的寺院道場,如果沒有文教設施,必定會慢慢沒落。為什麼?現在很多有錢的信徒,來道場之後,要他拜佛,他不要拜;有地位的人,還沒成為信徒,一來就要他去拜佛,下次就不來了。像我們的慈惠法師,他是唱歌唱來的,是辦國文補習班來學國文的,當初他不肯來拜佛,到了要念佛、拜佛的時候,他總是找理由離開,所以只強調拜佛,慢慢地會把信徒拜得沒有了。
現在的寺院功能要多元化,最初的方便,是喝茶、座談、讀書會、吃素齋等各種學習與聯誼,寺院、道場就是大家共有的客廳、共有的休息室。所以我曾經講:
1.寺院是我們的加油站。人生的旅途長遠辛苦,到道場、寺院加油,能跑得更遠。
2.寺院是我們的百貨公司。在一般的百貨公司裡,可以買到日用品,而在寺院裡,則可以買到道理、佛法等精神食糧。
3.寺院是我們的學校。學校就是學習做人處事以及認識世間知識的地方,寺院要有這樣的功能。
所以佛光山道場、寺院的發展,慢慢地與一些寺院不一樣。當然現在佛教寺院都有這樣的警覺,朝著世間人所需要的,人間性、現代化來發展。
過去的寺院重視出世法,講求看破、放下,不要名、不要利,什麼東西都要遠離。但人生於世間,要面對現實。慈航法師的名言:「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不必逃避,要勇於面對現實。所以太過出世,好像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太過入世,熱烘烘的,忘記了人生的意義,只是在五欲洪流中翻滾。
我們的寺院道場,弘法的路線是世、出世間一如的。不能入世當然就不能出世,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沒有住宿,哪裡能出世、了生死、跳脫三界呢?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做入世的事業,更能看得開、看得遠,更有智慧、有包容。所以我們把世間法、出世間法融和在一起,這個叫做「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的融和。要了生脫死,這是人間佛教;要斷除煩惱,這是人間佛教;要體會無常、苦、空,就是人間佛教。當然人間佛教也帶給我們積極、向善與光明,提倡人間的友愛、尊重、包容與和諧,可以說佛教就是人間佛教。
這些想法不是我個人的,是佛教的。當初佛陀的教團,如經典上所載,除了比丘、比丘尼以外,像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一般貧民、困苦的人,如: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雨舍大臣、須達多長者等,都經常在僧團裡進進出出。
我對於佛光山道場設立的最初用心,是希望你們把這些記得,將來在各個地方,都能懂得我最初創建佛光山的意義。

二、最初的用心與人間佛教的關聯

(一)民主
我四、五十年前初到台灣,先在宜蘭掛單。四十年前,就到高雄佛光山,開創至今三十四年,就是說,我到台灣十三、四年後才去建佛光山。在這十三、四年中,為什麼一個雲水掛單行腳僧、連台語都不會說的外省出家人,能到高雄去開山創寺?最主要的就是我有一個文教的性格,有心願要弘法利生,要讓僧信平等。
我不贊成出家眾掌握教權,不肯和別人共有;就像南傳佛教不准女眾出家,因為比丘是獨有教權的掌握者。但這統統是違背佛法的,佛法講求「四姓出家,同為釋氏」,佛法講眾生平等,為何不讓女眾出家?
我最欣賞英國的民主。過去保守黨在位很久,最掛念工黨慢慢沒落,就花許多錢提攜工黨發展,為什麼?民主要競爭才會相互進步,若統統倒閉,讓一個黨唱獨角戲,唱了也沒什麼好比較啊!當時工黨是愛德禮的時代,保守黨是邱吉爾的時代,後來邱吉爾執政很久,看到工黨慢慢沒落,就很用心去提拔工黨的發展。我認為從政者有這種認識,如此的雅量,才是國家、社會、人民的福音。
早期在宜蘭、台北的十多年間,從編輯雜誌裡,知道文教的重要,從偶爾與信徒的接觸裡面,知道弘法度眾的重要。看到天主教、基督教發展,我感覺到建立四眾弟子教團的重要,甚至還要積極培養人才。(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