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拼圖】 倒風內海故事館(下)

文/蘇箏 |2020.06.16
4509觀看次
字級
蔴荳港、鹽水港等沿岸港口,隨著海岸及河道淤淺或改道而逐漸沒落。圖/蘇箏
清代倒風內海圖。圖/蘇箏
內海沿岸開闢鹽田加速內海的陸化。圖/蘇箏
古銅砲為倒風內海故事館的鎮館之寶。圖/蘇箏
故事館內展示文物。圖/蘇箏

文/蘇箏

館舍融合族群建築

在倒風內海故事館內,呈現三、四百年前地方繁榮及歷史等精采故事。蔴荳古港早期有漢人與平埔族在此貿易,是漢人與平埔族文化交會的地方,因此,倒風內海故事館在建築設計理念上,使用漢人傳統閩式建築的紅磚,以及平埔族式竹管厝的建築型態,建材使用主要以兩向紅磚外牆,呈傾斜幾何形體構成,象徵漢人與平埔族從原先對立衝突,至後來共生共榮,隱含族群融合意義。

蔴荳古港早期貿易商船往返頻繁,倒風內海故事館的外觀,也像似一艘船,牆面上有波浪形的紋路,配合當地的歷史,表現出船隻從古港航向海洋的意象。故事館內的展示,則以時間軸的演變鋪陳為概念,從早期倒風內海時期至近代歷史文化,充分注入在地歷史痕跡與文化內涵。

以漚汪溪為界的「倒風內海」及「台江內海」,原是天然港灣,在清朝時期,發揮重要的航運功能,內海裡港口分布密集,數目是全台之冠。當時倒風內海裡,比較著名的港口,有鹽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和蔴荳港等;台江內海則有蕭壠港、西港仔港、目加溜灣港、新港等,扮演著南瀛貿易的重要角色。

先民們將盛產的稻米、蔗糖等農產品,運送到這些港口,經由貨船轉賣到對岸中國,船隻回程時,會順道載回中國當地的物產,輸入台灣所缺少的生活用品,有木材、布料等,因此,有商人成立糖郊、布郊、油郊等「行郊」,專門管理買賣進出口的物品,商業貿易非常繁榮。

倒風內海是台灣歷史發展的起點,回溯大約在一千二百年前,古曾文溪出海口三角洲向西北延伸,將沿海分為倒風、台江兩個內海(潟湖)。十七世紀時,荷蘭人所繪海圖中,曾標示出笨港、魍港、倒風、台江等規模較大的內海及眾多濱外沙洲。清朝初期,倒風內海的範圍,包含現今北門、下營、麻豆、學甲、鹽水一帶,內分三支海汊,可深達蔴荳、茅港尾、鐵線橋等市街。

清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十八世紀初期),急水溪對於內海浮覆的影響力較大,而八掌溪經多次改道後,由井水港經鹹水港,於清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流入倒風內海,因是倒風內海納入急水、八掌兩水,內海受所排出之泥沙逐漸淤淺,加速內海的陸化,分為兩溪道由青峰闕(位於今嘉義縣東石鄉塭港村)入海,其後急水溪改道,從頭港仔北邊,經北門嶼出海,原內海址變成潟湖而存在,於是北門嶼成為急水溪出口港,稱為「井仔腳港」,其北邊蚵寮急水溪分流口與南鯤鯓嶼,成為王爺港。十九世紀時,歷經多次洪水堆積,海岸線向西推展,蔴荳港、鹽水港等沿岸港口,隨著海岸及河道淤淺或改道而逐漸沒落。

昔日的海汊,淤積後依低窪地形,堵水形成埤塘,如柳營區的「德元埤」和官田區的「葫蘆埤」等。今日的倒風內海,僅存由急水溪口南側的海埔新生地,延伸至將軍溪口馬沙溝,由王爺港汕所圍成的「北門潟湖」。

歲月滄桑物換星移

考古學者由史前遺址的分布,推論「倒風內海」沿岸是史前人類聚落的密集處。而荷蘭時期的「倒風內海」,沿線已出現魍港、蔴荳、鐵線橋、茅港尾等聚落,此期季節性捕撈烏魚的漁民、農民及顏思齊、鄭芝龍等海上勢力,在「倒風內海」區域也活動頻繁。

清領時期,船隻除停靠在沿海港口外,尚可沿海汊或河道,上溯至其他內地城鎮,因此,沿岸具有港口機能的重要聚落,變成為水陸貿易集散中心,而後形成街市,不少船隻載運五穀、糖、菁(染布原料)等貨品,來此從事進出口及轉口貿易,在一七一一年至一七三○年的全盛期,「倒風內海」多達二十個港口。鐵線橋港、鹽水港、茅港尾港、蔴荳港同為「倒風內海」的海汊港,也是縣治通往郡城的要道,無論水陸交通或軍事地位上,均非常重要。

整個古內海周遭的產業興衰,深受天然災害的威脅。台江內海附近的鹽田,常遭受洪水淹沒,必須不斷遷移;海嘯對沿海漁民無情的打擊,造成性命財產的大損失。急水溪和曾文溪的改道,導致內海淤塞、港口減少,於是,倒風內海經過百年的泥沙淤積後,航行不再便利。

清朝後期,由於北部生產的樟腦與茶葉,利潤超過南部的蔗糖,台灣的經濟重心,由南向北轉移,加上南瀛內海的陸化,使得港口數減少,從此古老的港口,就漸漸沒落。從一七三一年後,「倒風內海」漸漸淤積陸化,在一九○四年的《台灣堡圖》中,已無「倒風內海」之名。

從荷蘭時期的蔴荳社,清康熙時的麻豆街,到清乾隆年間的麻豆莊,都有明顯的變化。倒風內海淤積後,麻豆仍是附近村落的行政中心,唯街市因水患而遷移,因此,現今之麻豆區不復是古「倒風內海」之聚落。

海岸線西移後,倒風內海的港口,由海港、河口港變成河港,失去港灣機能的聚落,改以鄉村集散中心形態存在。除河砂淤積外,移民不斷地在內海沿岸開闢魚塭或鹽田,也加速內海的陸化。

稻米與蔗糖一向是台灣貿易要角,鹽水港即有糖郊的商業組織。清朝時期,製糖以糖廍為主;日治時期,改以機械化製糖。古「倒風內海」區域內,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麻豆總爺糖廠)及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鹽水岸內糖廠)所轄。如今,「倒風內海」雖已成為陸地,但走過歷史,自然力量之展現、先民拓墾之足跡,以及昔日貿易繁華景象,海洋港澳的記憶,依舊存在這片生活的土地上。

歷經四百多年來的歲月滄桑,物換星移,今日想要瞭解倒風內海的發展歷史,可至蔴荳古港文化園區,遙想「平埔族四大社」蔴荳社的往日風貌,緬懷古港汊的歷史場景;而園區內的「倒風內海故事館」,使用漢人傳統閩式建築的紅磚,以及平埔族式竹管厝的建築型態,隱含漢人與平埔族,族群融合的建築語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